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形成对 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在教育史上,提出直观性原则具有进步意义。它给中世纪脱离儿童实际生 活的经院式教学以沉重打击,使书本知识与其反映的事物联系起来。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应该尽可能 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图像放在面前让学生去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等等。乌申斯基也指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
贯彻直观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要根据教 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具。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是实物直观,包括各种实物、标本、实验、参观;二是模象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 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获得较全面的感性知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③重视运用语言直 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够给学生以感性知识,形成生动的表象和想像,也可以起直观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教学。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原则,这是“启发”一词的来源。《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要求,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 发,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在西方,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他善于用启发法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即著名的“产婆 术”。这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过程中起着助产的作用。第斯多惠也曾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