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情、 意相互作用,同时介入,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培养的关系问题。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是在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教学 是形成人的品德的基本途径,主张把知识涵养和人格成长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知、情、意是教学过程内在的因素,它们的协调发展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 方法的运用相关。教师教学的责任感、价值观、思想作风、言行举止以及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学生所学的社会学科本身,就是 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而自然科学,不仅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成果,而且还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作用。
近年来,人们十分关注被称为人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在教学中的作用,认识到情感、意 志、兴趣等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刻苦 勤奋的学习态度,不仅要学会学习,而且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 史上的一个主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传统教育倾向于把师生关系看做是单向的传与受的关系,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和意志,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儿童中心主义又走向另一极端,在教学中教师处于从属地位。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二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 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 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 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