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31.B【解析】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或者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因此,表演游戏是有蓝本的,不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可以对故事进行创编,以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
32.C【解析】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
33.B【解析】教育者根据教学任务编制的、有规则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
34.A【解析】幼儿的社会范围小,社会交往情境大多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35.C【解析】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同伴等互动交往有利于其社会性的发展。
36.A【解析】我国幼儿园对于儿童读写的要求就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不要求在学前阶段教孩子写字。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运用多种材料,如小班儿童穿珠、使筷子等,使得这些儿童不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做好了书写前的准备工作。
37.D【解析】游戏具有主动性、虚构性、愉悦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38.D【解析】游戏的基本特征有四点: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是“日常生活”的表征,是富有选择性的自足乐趣,是有规则的活动。
39.A【解析】在幼儿园的每Et生活中,游戏是主要的活动。游戏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
40.C【解析】本题考查对“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功能的理解。
41.C【解析】“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游戏是幼儿发泄自己不良情感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幼儿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体现了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的功能。
42.B【解析】18世纪德国思想家席勒的作品中出现了剩余精力说的萌芽。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斯宾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形成学说。
43.D【解析】19世纪德国学者格罗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成年所需生活技能的练习,被称为生活预备说。
44.D【解析】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游戏治疗的理论基础。
45.D【解析】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健康的发泄方式。
46.A【解析】游戏的元交际理论是由贝特森提出来的。
47.A【解析】游戏理论生长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阿普利登;格罗斯是游戏预演说的代表人物;霍尔是游戏复演说的代表人物;拜敦代克提出了游戏成熟说。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幼儿游戏的主要功能有:
①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②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③游戏能够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④游戏能够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⑤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⑥游戏能够发展幼儿的美感。
(2) 认可材料中的做法。因为毕竟男孩、女孩有不同的特点,所偏好的游戏类型也不一样。男孩游戏具有竞争性、攻击性、规则性,伴随相对低水平的言谈;女孩游戏更 具有联系性、包容性,并伴随高水平的言谈。在学前儿童中,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倾向于选择同性玩伴游戏;当儿童与同性别玩伴游戏时,他们之间的积极性和 互动性就会增加。
2.【参考答案】
(1)教师要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
在上面的案例中,在平锋和翔翔将要放弃游戏时,教师及时对幼儿的表现进行鼓励,教师肯定的眼神、赞赏的微笑、亲切的动作激发了幼儿解决问题的愿望。
(2)教师必须根据幼儿游戏方式的变化,灵活地转变自己的角色。
①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每个幼儿都可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这一过程是教师不应当直接干涉的。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不干扰幼儿活动的观察者。
②当观察到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马上转变为指导者的角色,积极应答和满足幼儿需要。
3.【参考答案】
角 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要遵循自主性、接纳性原则。角色游戏是幼儿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教师在游戏中,至多只能充当游戏“脚本”的“改写者”角色,而不 是游戏“脚本”的“编写者”,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材料中幼儿“表演时,老师不停地提示孩子们对话,做动作”。第二轮表演时,“老师还是 不时按照故事情节规范语言,纠正孩子们的动作。好多孩子忙着摆弄有趣的道具,忘了表演,老师又不停地提醒……”这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干涉过多,没有发挥幼儿 游戏的自主性。
接纳性原则是指幼儿在与同伴、材料互动中会产生新的兴趣和需要,而这些未必是教师预设的,这时教师应当及时修正自己的计划,敏锐地 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幼儿实现他们的想法,使幼儿的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自己“想要玩的”和“喜欢玩的”游戏,而不是“教师要他们玩的游戏”。而案 例中,教师明显没有悦纳幼儿对游戏的新想法,而是不断通过言语指导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