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3、形成概念、深化认识

(屏幕显示概念,接着提出三个问题)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其中m是事件A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问题1:事件A发生的概率P(A)有取值范围吗?

问题2:当A是必然事件时,P(A)是多少?当A是不可能事件时,P(A)是多少?

问题3:频率和概率有区别吗?

「设计意图」通过上面三步实验,学生已经看到,在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向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 可能性的大小,所以可以顺理成章的形成概念;问题1和问题2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概率的概念;问题3的设置让学生很好的区分开频率与概率,帮 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概念,突破难点.

4、变式训练、拓展提高

「屏幕显示」两段情境对话,分组讨论对错并说明理由:

(情境1):甲--我知道掷硬币时,“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

乙--噢,那我连掷硬币10次,一定会有5次正面向上。

(情境2):甲--天气预报说明天降水概率为90%。

乙--我知道了,明天肯定会下雨,要不然就是天气预报不准。

对这两个情境,判断对与错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准确的用概率知识理解。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各组,及时点拨,澄清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认识。

「设计意图」情境1强调概率是针对大量试验而言的,大量试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次试验中一定存在。情境2突出概率从数量上刻画了一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用这两个情境使学生正确理解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和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

5.小结归纳

提问:结合具体实例,请你说说什么是概率?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例子出发来深刻认识概率的意义.学生先谈,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回顾概率的定义,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是本节内容的核心目标,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逐步理解概率的内涵。

6、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 1、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