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不同划分
(1)集中思维
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只有当问题存在着一个正确答案或解决方案时,才会有集中思维。例如,警察在侦破重大刑事案件时经常采用这种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在思考过程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起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假设出发,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不局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各种回答。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划分
(1)常规思维
常规思维是用通常人们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学了一个公式定理,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做习题就属于这种思维。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科学家进行发明创造,艺术家进行新作品的构思,就属于创造性思维。
(三)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的含义、特点和类型
(1)含义
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特点
①目的性
问题解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它总是要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状态。
②认知性
问题解决是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整个活动过程依赖于一系列主动的认知操作而进行。
③序列性
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即认知操作。它需要运用较高级规则进行信息重组,如分析、联想、比较、推论等。
(3)类型
通常情况下,根据问题的类型可以将问题解决分为两类:一是常规性问题解决,即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二是创造性问题解决,即综合应用各种方法或通过发展新方法、新程序等来解决无结构的、无固定答案的问题。常规和创造是相对的,同样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对教师而言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于学生而言则可能是创造性的。各种发明创造都可以看做是翻造性问题解决的典型例证。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问题的特征中,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常常会影响个体的问题解决。
首先,问题类型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其次,问题的呈现方式对问题解决的影响。问题的陈述方式或所给图示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过程。有些陈述或图示直接提供了问题解决的线索,便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向,而有些则包含某些多余的信息,或者问题解决所需的部分条件被隐含起来,这就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需要个体能够发现、分离出解决问题所需的必要条件,撇开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