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卢钦斯的“量杯取水”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定势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前面问题解决的过程迁移到后面可以使后面解题的速度加快,问题变得比较容易。定势的消极作用的一个明显表现是功能固着,即把某种功能、作用赋予某种物体的心理倾向。定势对迁移究竟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这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关键要使学习者首先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同时又要打破已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4.学习的指导
学习的指导包括教师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指导,两种类型的指导都对迁移产生影响。只要指导正确,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有指导的学习就能减少负迁移的消极影响,增加正迁移的机会。
(二)如何在教学中促进迁移
1.精选材料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必须精选。在教材的选择上,首先要重视学习基础知识,即在教学中要重视基础学科的教学;其次要突出重点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是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同样的学习内容,如果教材编排得好,迁移的作用就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也能省时省力;如果教材编排得不好,迁移的效果差,则教师的努力也事倍功半。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无论是宏观的整体的教学规划,还是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境最好相似,这样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利用直观教具或生动的教学语言,增加感性认识。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首先要善于把各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同时,要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
第四节学习迁移
一、迁移的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此外,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等去解决问题也包含着学习的迁移。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问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来讲,是具有较高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经验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这同样也依赖于迁移。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概括化、系统化。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并提高效果,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经验的惰性化。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