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经验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在学校情境中,大部分的问题解决是通过迁移来实现的,迁移是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一种具体体现。要将校内所学的知识、技能用于解决校外的现实问题,这同样也依赖于迁移。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是习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才得以改造,才能概括化、系统化。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迁移有助于指导教学并提高效果,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应用有效的迁移原则,学习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得更快、更好,并在适当的情境中主动、准确地应用原有经验,防止经验的惰性化。
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了解释。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因为内容经常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近200年,由于它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后来武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程方面开始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但桑代克所提出的相同要素说实际是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只是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一对一的对应,即所谓的共同的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变化过程,因此未能深刻揭示出迁移的真正实质。
3.经验类化理论
经验类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I908年进行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经验类化理论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也就越好。
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4.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l929年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格式塔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也就越普遍。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