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现代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2.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的深入探讨(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
这一类观点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①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条件—一行动规则。
②以加泰勒、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现代迁移理论的特点
就传统与现代的迁移研究来看,传统的迁移研究是比较宏观、粗线条的;而现代的迁移研究则是比较微观、细致的,较重视对迁移的认知特性的探讨,对迁移过程的认知成分、迁移得以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这促进了迁移研究的深化。
4.迁移的实质
迁移实质上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三、迁移与教学
一方面,使学生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这是有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真正有效的教学又必须依据迁移规律。
(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实际上就是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在迁移中的作用的一个经典研究。吉克与霍利约克认为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包含两种:结构特性的相似与表面特性的相似。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一致性
目标要求是否一致、相似,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加工过程是否相似,进而决定能否产生迁移。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专家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解决某一问题的丰富的背景经验或认知结构。不过,有时即使个体拥有迁移所需的某种经验,但由于这些经验不能被学习者主动地加以应用,它们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惰性状态,因此,也无助于迁移的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但如果脱离具体事例而孤立地学习抽象的概念、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无助于有效的迁移。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