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题干所述说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2.C 【解析】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将从婴JLN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3.A 【解析】题干为社会认知的定义。
4.C 【解析】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 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 角色混乱(12~18岁)。
5.B 【解析】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C 【解析】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性格。
7.A 【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8.D 【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前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9.C 【解析】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是0.25~2秒。
10.D 【解析】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11.D 【解析】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
12.B 【解析】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13.A 【解析】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象。
14.B 【解析】布卢姆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是80%~90%。
1 5.A 【解析】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16.D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形成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17.D 【解析】题目所述的儿童是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中成长进步的。
18.D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征是多命题形式进行。
19.B 【解析】卡特尔提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0.B 【解析】人的发展是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21.D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已经可以脱离具体实物来进行思维。
22.D 【解析】一般的,IQ大于l40为天才,l30~140智力超常,120~130智力优秀,110~120智力中上,90~Il0智力中等,80~90智力中下,70~80临界状态,小于70智力低下。
23.A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生获得概念的主要方式是概念同化。
24.D 【解析】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
25.B 【解析】领会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它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26. C 【解析】这是画线的一种变式,属于复述策略。
27.B 【解析】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8.A 【解析】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人格。
29.C 【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因素,能力是内部的稳定因素,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30.A 【解析】自我意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31.D 【解析】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汁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认知过程。
32.B 【解析】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可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33.C 【解析】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场独立型。
34.B 【解析】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35.D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主要矛盾
36. 【解析】在学习科学课程时。学生主要是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所以,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37.C 【解析】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其心理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志成分。
38.B 【解析】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经推孟修订的斯坦福一比纳量表。
39.A 【解析】智商(IQ)等于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l00。
40.D 【解析】智力发展上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而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则属智力差异中的群体差异。
41.C 【解析】题干是顺应迁移的定义。
42.B 【解析】一个人对行为控制与调节方面的特征是属于性格的意志特征。
43.B 【解析】学习策略就是指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44.A 【解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就是发现、理解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查假设。
45.D 【解析】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符合人的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要求。
46.A 【解析】外向且不稳定的气质是多血质类型的气质。
47.D 【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48.C 【解析】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49.C 【解析】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50.D 【解析】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51.C 【解析】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等。全身松弛训练属于小学生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52.A 【解析】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53.D 【解析】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解决问题。
54.D 【解析】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55.D 【解析】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对同一个问题只有从多个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才可能发现新奇独特的内容。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56.D 【解析】抑郁症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伴有其他不适的神经症。
57.C 【解析】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点,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58.B 【解析】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题干中属于逆向正迁移。
59.C 【解析】该学生下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说明其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但该行为没实现则由于其意志力薄弱,无法克服该陋习。故对其要重点培养道德意志。
60.D 【解析】德育原则是有效地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61.B 【解析】奖惩是中小学品德评价的一种方式。
62.C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所以教育应该循序渐进。
63.D 【解析】掌握学习教学模式认为:95%以上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率、学习动机方嘲并无大的差异.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有足够的学习时间,接受了合适的教学,就能掌握世界上任何能够学会的东西。
64.A 【解析】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事物。
65.A 【解析】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
66.C 【解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67.B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某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
68.B 【解析】此题考查疏导原则的定义。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69.D 【解析】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由此可知应选D项。
70.B 【解析】奥苏伯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7].C 【解析】并列结合学习是指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但在横向上存在吻合或对应关系时所进行的学习。从规则到例子是一种横向的知识对应,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72.D 【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73.C 【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坏的矛盾心理。
74.C 【解析】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
75.D 【解析】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为:桃树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体现了榜样法。
76.D 【解析】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77.B 【解析】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认为中等动机强度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78.D 【解析】非正式评定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
79.B 【解析】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其信息在头脑中保持l分钟左右的记忆叫短时记忆。
80.A 【解析】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
81.D 【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指由诗文本身产生的诗的意境,属于想象过程。
82.C 【解析】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
83.B 【解析】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 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 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84.C 【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替代性强化的含义。
85.D 【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意思是人的个性、品行如同自己的面貌一样,各有不同,就说人与人之间的个性不同,存在着差异性。
86.C 【解析】开小差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属于注意的分散。
87.B 【解析】激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动因包括教师的热情、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不包括教师渊博的知识。
88.C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89.A 【解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90.A 【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1.C 【解析】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存的功能。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正是功能固着的表现。
92.A 【解析】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阻碍作用。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93.D 【解析】对于倔强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正确引导,不可体罚、打骂。
94.B 【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
95.D 【解析】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A、B、C三项均属于经典条件反射。
96.B 【解析】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题中所述应为负迁移。
97.B 【解析】调节策略的实施可及时修正、调整认知活动。帮助学生矫正其学习行为,以补救理解上的不足,属于调节策略。
98.A 【解析】这句话是华生的名言,反映了个体身心发展外铄论的观点。
99.C 【解析】学校教育具有文化功能,题干体现学校教育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100.C【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101.A【解析】陶冶法是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02.D【解析】效果律指某一行为在某一情景下出现时,如果受奖励,那么它下次出现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果受到惩罚,下次出现的几率就减少。 103.D【解析】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主观能动性。
104.B 【解析】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05.D 【解析】内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A项中,小李可能怕完不成作业受批评而去做数学作 业;B、C项中,学生学习都是为了拿到奖励(教师的赞许和三好学生),这三种情况都是外在动机引起的,只有D项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是内在动机。
106.D【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都属于行为障碍。
107.C【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依据所得经验的性质不同,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108.C【解析】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
109.B【解析】德育评价要求过程性、多元化、客观性和质性化。题干说的是多元化的要求。
110.D【解析】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教育法。
111.B【解析】6~9岁是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强化阶段。
112.C【解析】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多血质的人反应迅速,有朝气,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的人稳重、踏实,但比较死板;抑郁质的人则比较敏感。
113.C【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4.B【解析】直接的近景性动机是指由活动的直接结果所引起的对某种活动的动机。
115.D【解析】德育的实施顺序要依据个人特点和需求进行,因此,可视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方法。
116.B 【解析】观察精确性上有明确提高大约在9岁,一般为三年级。
117.D【解析】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是由自觉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18.A【解析】模仿是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
119.C【解析】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的理想状态层面的标准。
120.D【解析】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碘缺乏会导致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智力受影响。
121.B【解析】这属于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 22.C【解析】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更好地发挥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
123.C【解析】扭伤初期。破裂的小血管在流血,此时可用冷敷,使血管收缩凝血,控制伤势发展。
124.A【解析】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125.A【解析】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话,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其作用是为建立交谈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以及获得个体对其心理状况和问题的自我描述。
126.B【解析】心理咨询的根本目标是使来访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独立处理,而不是动辄就寻找咨询者的帮助。直接目标是咨询者向咨询对象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以使后者克服当前的心理问题.并提高自身应付挫折的能力。
127.B【解析】注意的稳定性在小学阶段发展速度最快,超过幼儿期和中学阶段。
128.A【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129.B 【解析】从总体上看,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备了伦理道德的特征,但仍旧是不成熟、不稳定的,具有较大的动荡性。
130.D 【解析】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两个问题:(1)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必须充分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否则就会阻抑这一功能的正常发挥;(2)品德发展实 质上是人的文明化或社会化。因此,通过必要的规范学习与价值学习,以形成一定的品德,乃是发挥个体发展功能的重要内容。

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辅导内部资料、内部测试题
教师资格证保过班,十余年年教学培训经验,带你一起冲刺考点!  线上报名

2015中小幼教师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