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课程类型

(一)显性课程

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各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2、活动课程

指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

(二)隐性课程

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特征,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但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各种课程类型的关系

四、课程标准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二)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区别:第一、从关注的焦点上看——课程实施;教师教学

第二,从课程目标上看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五、课程内容

(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1、课程内容即教材

2、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

3、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

(二)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六、课程实施

(一)对课程实施的理解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

(二)课程实施的取向

忠实取向——设计好的课程是不能改变的

相互调适取向——设计好的课程是可以改变的

创生取向——设计好的课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课程的实施也是课程的设计

七、现代教师必备的素质——课程意识及课程开发能力

八、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2)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3)在课程结构上,注重综合化课程;

(4)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必修课和核心课程;

(5)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

九、我国当代中小学课程改革

教师与课程改革

为了成功实施中小学课程,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传统的学校是“教师中心”的,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进行单项的知识传授,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关系上也习惯于控制与管理,缺失对话、沟通和彼此的尊重。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要做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怎样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教师必须站在学生中间,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教师怎样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面向全体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 需要;引导学生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要求改变学生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 态上提供转变学习方式的载体,如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导的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究和引导、发现的教学。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