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在测验的指标中,测验的(  )更为重要。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2.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  )。

A.反馈

B.行为

C.实行

D.内化

3.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  )。

A.学习动机

B.学习需要

C.学习兴趣

D.学习期待

4.“性相近,习相远”中的“习”指的是(  )。

A.禀赋

B.家庭环境

C.社会环境

D.教育环境

5.认知者自身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认知者的经验

B.认知者的性格

C.认知者的品质

D.认知者的需要

6.班级授课制的传统模式为(  )。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课堂中心

D.书本中心

7.教育实践是教育理论的源泉,因此,教育学实质上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 判断题 )

8.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同时教育也具有相对独立性。( 判断题 )

9.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判断题 )

10.新课程强调课程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判断题 )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B。解析:效度是科学的测量工具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在社会测量中,对作为测量工具的问卷或量表的效度要求较高。因此在测验的指标中,测验的效度更为重要。

2.【答案】D。解析:一般来说,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内化。品德的学习阶段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以单项选 择题、辨析题的题型出现较多。品德的学习过程经历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认同更深入一层,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 性、主动性和稳定性;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就形成了。

3.【答案】B。解析:学习需要是指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4.【答案】BCD。解析:“性相近,习相远”中的“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环境和教育的后天影响。

5.【答案】ABD。解析: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会影响社会知觉,认知者自身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

6.【答案】ACD。解析: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依据课本,通过课堂讲授,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7.【答案】×。

8.【答案】√。解析:教育的发展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9.【答案】×。解析: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10.【答案】√。解析: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间接经验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看了考试真题可能也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小编助您一次通过!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