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新课教学

1、“对内改革”部分

⑴ 由于本部分理论概念理解难度较大,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阅读归纳的教法,引导学生研读教材,通过剖析概念,让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前提、 目标、根本目的和实质,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联系,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所见所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能 性,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依据:培养学生从相关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⑵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民公社化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的不同,然后进一步采用分组讨论、主体参与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所见所闻,并谈谈农村实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家乡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依据:培养学生联系现实理解和学习历史的能力。]

⑶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农民领取承包合同”,“凤阳农民喜获丰收”以及相关数字比例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性,是合乎民意的。[依据: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⑷ 结合晋江、石狮、惠安等泉州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免除农业税等“三农”问题政策的时事焦点,介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乡镇企 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适应性和完善性,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放眼社会,关注生活,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归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进程以及主要内容,并结合具体事实,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即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2、“对外开放”部分

[1]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近代对外开放与1978年改革开放的不同,从中导出对外开放的原则与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阅读归纳、知识迁移的能力。

[2] 通过利用《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电脑软件,在教学中层层展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特点搭设一个时空平台,指导学生注重学习历史过程中的时空结合。

[3] 通过分组讨论,积极引导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比较“经济特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中“特”字的不同含义,注重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方面的能力。

3、“改革开放辉煌成就”部分

[1] 由于改革的进程仍然在不断深化,经济建设新成就也在不断呈现,但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未编入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时事图片资料适当加以补充,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 以“泉州新旧汽车站之变迁”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的泉州城市发展变化图片,介绍我市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业绩,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感触,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情感。

(三)巩固总结

多媒体显示本节知识结构,教师概述本节内容,对本节所学内容加以巩固。目的在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强化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见附表]

(四)课堂延伸

研究性学习:即组织学生进行家庭走访或社会实践调查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并要求就这五方面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结果将通过举办展览会、演示、讲演等形式进行评价。

(活动说明: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和收集历史资料,对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进行比较,是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 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这一变化,组织社会实践调查,能够直观地感受历史,获得 第一手历史资料,有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巨变的原因,深刻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的热情。同时,通 过新的历史评价体系,进行情境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当代历史,探究身边历史的兴趣。)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隐性知识较多,采用发现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挖掘出问题的实质,但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所有的问题在课堂上全部解决,因而教师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 课堂效率上还应深入思考。同时纵观本节课,主要呈现出两大特色:一是时代性,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二是地方性,即注重开发利用泉州地方发展资源进行教学。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