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

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

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景设置,导入新课(2—3分钟)

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5分钟)

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1.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

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归纳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 化 结 果

量变 数量 程度 逐渐 不显著 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 显著 性质改变,----事物变为他事物

强调: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 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