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练的 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世界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 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 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记》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 课外相结合,臧息相辅。《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 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 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许多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毫无疑问,首先需要提到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教学思想上的两个特色就是提出“知识即道 德”观点,以及“产婆术”教学方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教人怎样做人以及增进健康。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一种善”、“美 德就是知识”、“美德是灵魂的一种属性”。苏格拉底把知识和道德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智慧的人必然是有美德的人,要培养人的美德,则必须发展人的智慧,人的 美德是教育的结果。苏格拉底的另一贡献是倡导问答法,又称苏格拉底法或“产婆术”,这是他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苏 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 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