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发展不平衡的第二个方面是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更后。
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越来越引起心理学家的重视。心理学家提出了发 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 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 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 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从而为能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 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出色的人物。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坚强 的意志,那么就是不很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把他击倒。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 要内容。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 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 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以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 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