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在表现形式上可分为三种:(1)直觉的道德情感;(2)想象的道德情感;(3)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行为
第二节 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的道德批判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他律阶段: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自律阶段: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人类道德 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 级阶段发展的,而且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 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 础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响,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 的基础,而对个性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尊重品质。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