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了解诗人的生平

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对诗人生平遭遇、地位、成就以及后人对其评论进行介绍往往能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诗人,从而获悉作者由此养成的独特性格及写作特 色,有助于更具体地理解诗作和把握诗词情感。教学《春望》时,应了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诗人陷身安禄山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目睹 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经受了国破家散的痛苦,因此才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深重叹息,才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愤感慨。而教学《夜 雨寄北》时则需了解李商隐擅长骈文,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爱情诗缠绵悱恻,但过于隐晦迷离,故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 作郑笺”之说。

(3)了解诗作的背景

诗因情而发,因时而感。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这是进入 诗词意境的前提,也是把握诗词主旨的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时,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就是——张丞 相是谁?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面对浩瀚的洞庭湖,作者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言外之意是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 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4)了解诗人的作品

学诗须知人,须尽量顾及作者全人。除了教材中所出现的作品和相关资料,还要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做到相互印证和补充,否则易以偏概全,就不可能达到 真知。教学《武陵春》时,不但要知道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重要代表作家,而且应该对她的豪放之作有所了解,如《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 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一改细腻纤巧的风格,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连用了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弊。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三、 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 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 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 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 着实让称道。又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最后一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道出了朝代更替的实质,引导学生明白了这句,那么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作 者站在潼关这一兵家必争之地是何等的感慨万千了。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