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B【欣瑞教育解析】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西周时期.周天子建立了小学,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

2.B【欣瑞教育解析】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等人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时称“癸卯学制”,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

3.D【欣瑞教育解析】由教育学常识可知,教育者如果单纯强调人的自然性就会导致遗传决定论;若过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则易导致教育万能论;若过分强调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则易导致环境决定论;而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又会导致儿童中心论。

4.D【欣瑞教育解析】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派生类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且仅是这个观念的一个特例或是先前学过的命题中的一个例证。新知识只是旧知识的派生物,并不扩充、限制或改变原有知识的内涵。相关类属学习指新学习的知识从属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一观念,但并非完全包含于原有观念之中,并且也不能完全由原有观念所代表。

【欣瑞专家点拨】知识的学习这一知识点是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相关知识点有:知识的类型、知识学习的类型(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

5.D【欣瑞教育解析】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集权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气氛,其中民主型的课堂气氛最佳,最有助于知识的学习。

6.B【欣瑞教育解析】皮亚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特征,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7.A【欣瑞教育解析】在小学阶段,学生规则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发现学习。教师要让小学生尽可能地直接观察概念所指的对象,促进对规则学习的具体化。

8.C【欣瑞教育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9.D【欣瑞教育解析】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老师的爱与关注有利于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形成一种动力。

10.B【欣瑞教育解析】动机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调节与维持功能。所谓的激活功能是指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

11.D【欣瑞教育解析】柯尔伯格根据儿童不同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特点的不同,把儿童道德认知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普遍伦理道德阶段是最高层次,指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即以良心、正义、公平、尊严、人权等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去进行道德判断,行为完全自律。

【欣瑞专家点拨】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历年考试中的重点考查内容。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进行了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柯尔伯格则采取两难故事法,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2.D【欣瑞教育解析】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学生德育形成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此外,还有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

13.C【欣瑞教育解析】教师的意志品质表现出选择教育决策的果断性。

14.A【欣瑞教育解析】前摄干扰指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干扰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之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欣瑞专家点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干扰的两种情况,是历年考试中经常以单项: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题目。考生在记忆时只须从字面分析即可:前摄抑制是前面学习的材料占统摄地位,即前对后的抑制和干扰;后摄抑制是后面学习的材料占统摄地位,即后对前的抑制和干扰。

15.C【欣瑞教育解析】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件是2001年6月7日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6.B【欣瑞教育解析】双向性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多向性与双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17.A【欣瑞教育解析】概念学习是指学会认识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并对同类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应。概念学习以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为主。

18.B【欣瑞教育解析】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好的课堂管理是实现学校整体效益的基础,它具有促进和维持两大功能。

19.B【欣瑞教育解析】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班级授课制。

20.C【欣瑞教育解析】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即能把自己独特的美感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能力,这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欣瑞专家点拨】美育的概念、任务和小学美育的要求、实施途径是美育的相关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也称天资、天赋、禀赋,是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2.【答案要点】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1)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23.【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包括: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影响问题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物体的某一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中看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原型是指对解决问题起启发作用的事物。

(5)情感与动机状态。一般说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消极的情绪会干扰问题的解决。动机是促使人解决问题的动力。没有解决问题的动机,就不可能有解决问题的行为,问题当然不可能解决。

(6)个性因素。个性因素对解决问题也有重要影响。实验表明:一个人是否善于解决问题,与他的灵活性、首创性和自信心等个性心理品质相联系。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也影响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1)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2)在完成学校统一教学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有所选择和有所侧重地制定进一步加强某方面基础,扩充某方面知识和发展某方面能力的计划,调整、优化已有的知识。

(3)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

(4)在实践中能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欣瑞专家点拨】自主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能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因此,在我国教育学界,越来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这也成了历年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在这则材料中,让学生共同商讨、共同制定要求,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样能使学生有。一种“当家做主”的自豪感,自然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5.【答案要点】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话题本身和小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

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推荐评委说画、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交际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各不相同: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时是评委,采访时是记者。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交际活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6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与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通过从平面图形中发现角、指出角、画角,使学生经历认识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体会角是有大有小的,感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度无关。

(3)在学习中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思维的有序性。

2.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问题(二):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角

板书“角”字,问:这是什么字?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上面有角?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角的数学乐园游玩,在角的乐园里,我们不仅能玩得开心,还可以学到许多有关角的知识。(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在哪些地方有角。

【设计理由】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出示课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角,你能找到它们吗?

【设计理由】将生活中的角抽象出具体的图形,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角的表象。

3.出示练习题,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做适时的纠正)

【设计理由】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表象的正确认识。

4.教师拿出各种形状的纸,提问学生:在这些图形中各有几个角?最后教师拿出一张圆形的纸问学生,这张纸有角吗?(没有)

【设计理由】当学生对角形成正确的表象后,再次从平面图形中准确找角,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拓宽学生的视野,角不但能独立存在还可藏在图形中。

5.请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圆形纸,试着折出一个角。全班交流,指一指折的角在哪里。

【设计理由】通过动手操作拆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增加感性认识,逐步抽象出角的表象。

二、动手实践,掌握角的各部分名称

1.摸一摸你所折的角,你有什么发现?它有什么特点?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有一个尖儿,两边是平平的、直直的。

2.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同样角的各个部分也都有名字,出示角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教师结合幻灯片的演示强调:这个尖尖的部分叫作角的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作角的边。

3.课件出示几个角,请同学分别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设计理由】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角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三、观察比较,知道角有大有小

1.活动一:学生自己先用活动角摆一个角,然后根据教师的要求摆一个比自己手中的角更大或者更小的角。

2.活动二:师生互动,先由教师摆出一个角,然后学生再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大的角,到前面比一比,再让学生摆一个比教师手中的角更小的角进行比较。

3.课件演示:老师这里还有很多的角,让我们来看一看它们谁大谁小?

4.课件出示练习题:下面的角中,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设计理由】通过摆一摆,动手操作实践,初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角埋下伏笔。

四、动手尝试,掌握角的画法

1.活动一:学生练习画角

(1)怎样画一个角呢?学生自由尝试画角。

(2)展示画对的角,请同学说说是怎么画的。(先画顶点,再画两条直直的边)画角需要用到一些什么工具呢?先画什么?后画什么?

【设计理由】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2.活动二:学生进一步练习画角

(1)请你自己动手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理由】巩固学生对角的画法和各部分名称的掌握。

(2)出示课件,请你画一个比老师的角更大的角和一个更小的角。

【设计理由】简单渗透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出示课件:

小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

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先要定顶点。

再从顶点引两边。

边长短,角不变。

开口大,角就大。

开口小,角就小。

【设计理由】帮助学生记忆角的组成、角的画法及角的大小。

2.出示课件:欣赏角在生活中的应用。

3.猜猜看一张长方形的纸有4个角,用剪子剪一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

4.出示课件:找找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

5.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