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探究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是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首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探究活动.
第一个活动"想一想",是让学生观察一组长方体,发现长.宽相等时高的值越大体积越大,高的值越小体积越小.接着.在观察第二.三组.再让学生自己叙说发 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 由于受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制作水平的限制,要想让学生准备这些长方体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三组图演示,既减轻学生制作的困难,又直观、形象地认 识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第二个活动"做一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这一特点,先利用直观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并且将具体 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在活动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把探索 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具体的过程是:
(1)每两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
请学生小组合作用12个相同的小正方体 (棱长1厘米 )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摆的时候思考:1.每排摆了几个?2.每层摆了几排?3.摆了几层?4.一共摆了多少个?5.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很快算出总个数?然后把数字记录在表格里面。
(2)研究数字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①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②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概括体积公式。
引导学生观看课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 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V=a b h。进一步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记住了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利用关系.类推公式.
根据长方体积与正方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长方体练习题过渡到正方体,推出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a表示棱长,V=a×a×a.也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不要误认为a与3相乘.写a3时3写在a的右上角要写小些.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这样的教学是把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直接迁移过来,让学生独立地得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四).巩固练习.运用公式.
练习是数学中教学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能正确运用公式.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
1.课本48页"练一练"的第一题,通过让学生完成看图求体积.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记住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2.填表。让学生综合运用长方体长、宽、高,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解决实际问题.我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用所学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游戏。通过课本48页第三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交流评价
1.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2.教师总结.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通过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的评价使学生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得以提升。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