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定向激趣,引入课题)

我采用的是图片导入,课前投影:Flash、DNA三维动画结构、印度洋海啸事件及萨达姆的图片,如何确定人的身份并造势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DNA分子的结构。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学生自主参与,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1.回顾DNA的基本化学组成知识

教师向学生提问,并作出肯定和鼓励学生并播放课件,DNA化学元素组成?基本单位?结构?等元素---小分子----大分子。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以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

2.回眸科学家的探究历程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1:上述资料中涉及到哪些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你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启示?

讨论2:沃森和克里克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传为佳话。他们的这种工作方式给予你哪些启示?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过程,总结科学史中包含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综合思维能力。启迪学生要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研究小组成员在知识和背景上最好是互补的,对所从事的研究要有兴趣个激情。

3.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教师手拿学生制作的DNA模型并播放多媒体展示DNA分子的平面和立体结构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师生讨论,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从形象和意境方面切入DNA分子结构,增加感性认识。从多媒体画面上自我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图文互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4.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策划学生活动

讨论3: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讨论4: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

讨论5: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DNA分子结构的特点?”

学生参照自制的DNA模型得出结论:

(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生动的直观到形象的思维”的认知过程,以及符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也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启发性原则。

5.展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师生共同得出制作模型的原则和要求

学生参照并思考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引导学生尝试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小结作业

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