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三:a落 蕊一扫而空的直接感受;b.作者当时隐逸于山水,,无法为国出力的悲凉心境,1932年的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可见其心境。由落蕊而想 到时局,一种隐忧油然而生,只好借“一叶知秋”曲折的表达。这里也很好地体现了以景显情。
看“寒蝉报秋图”时,借助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句子,指出 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我们学的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让人倍 感冷清。同时还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突显了秋的静。这里也做到了前后知识的联系。
对于“雨后话秋图”可启发提问: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 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同样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明确答案为: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来烘托”清, 静,悲凉”的北国秋味.也表达对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恋。可以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深沉的民族情感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另外也用到了以动衬静的手 法。
最后的“佳果绘秋图”主要写了枣子,果树来反映秋之全盛,其中措辞的选用:淡绿微黄、八九分熟,而非枣子红透,葡萄十分熟,写出了秋的奇。
整个这五幅图鉴赏完后总结性提问所绘画出的秋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清、静、悲凉”。在此扣住文眼。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样的内在情感的驱使下书写这样的 秋色的呢?结合课前所发材料得出结论:A、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他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顿,青年时期,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B、他 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遁世文学,故都的秋正体现了他的这一文学主张。C、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 曾经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 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一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
授课到此,主要鉴赏的寓情于景的手法已完全呈现出来,教师对以上 内容进行总结:所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具有浓厚的北国特色的人情风物的热爱赞美,融情于景,五幅秋景图, 形散神不散,紧扣秋味作文章,写出了秋的特点,景中见情,由此可见,秋的“清、静、悲凉”正是作者清闲、寂寞、悲凉的心境的折光。
这堂课不仅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寓情于景,还要让学生会熟练运用,因此我在最后设计了一个迁移练习题:
1、本文作者是借秋来写悲情,这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化传统,例如: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理解《沁园春 长沙》的上半阙,从景物的描写中,看一看所写秋景与上面几首的不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明确:景物,充满生机,生气勃勃。人物,宽阔的心胸,昂扬的精神面貌。
可见,景随情生,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
这道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深入把握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最后又布置了一项专题作业,即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句诗,依据寓情于景的原则扩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这道题旨在使学生能够准确动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就是我对于《故都的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谢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