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孔雀东南飞》教案

目的要求:

一、理解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三、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四、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字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五、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六、背诵9~12段,24~26段。

要点难点:

一、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二、因本诗很长,课前应认真利用工具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三、本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中心思想。

四、偏义词的特点;“相”字的不同用法。

五、了解、鉴赏乐府民歌的艺术手法。

一、写作背景

故 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 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男家可据这七条把妻子赶出家门:不顺父母;无子;淫佚;妒嫉;恶疾;多言;盗窃。焦母把刘兰芝赶出家门就是以第一 条为接口的)、“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 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汉代的民歌,是当时国家音乐机关乐府所采集的,配上乐曲来 歌唱,入乐的歌词便称为乐府诗(“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 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今天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是东汉时期的作品。这些诗篇不为 儒家诗权所束缚,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较真实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生活,传达出社会底层人民的心声。“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是这 方面的代表。(参阅教材P40)

关 于本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争论颇多,有人认为汉末人作。有人认为六朝人作。有人根据诗前小序有“汉末建安中”字样,断定为汉末作品。有人根据诗中有 汉以后的风俗习惯的描写,断定为六朝作品。这两种说法都缺乏充分根据。可以肯定的是:本诗写作时间当在陈朝之前;在流传过程中,会受到人们的增润修饰,无 论内容和形式都不会完全保持它最早的面貌,因此,可以说是那些不同时期的无名氏作者的集体创作,若从汉末算起,已流传一千七百多年,它以震撼人心的悲剧故 事和强烈的反抗政权精神,博得了历代人民的喜爱。

这首诗最早见于《玉台新咏》,可能从建安以来,在群众中流传已久,而到六朝才写定的。虽然经述文人加工,但民间文学的特点仍很显著。

二、作者简介

徐陵(公元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 城县)人。南朝陈朝人。幼聪慧,八岁会写作,十二岁就懂得庄、老的道理,长大以后,更博涉史籍,纵横有口辩。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08年)官东宫学士。 太清二年(公元548年)以兼通直散骑常侍出使到魏。后入陈为王兵尚书,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卒,年七十七岁。

《玉台新咏》中“玉台”一名的取义,从徐陵序文里“周王璧台让,汉帝舍屋之中”看,它的语意应是指说“后庭”,所谓《玉台新咏》,是说这是一部供给后庭歌咏的新诗集。

三、《孔雀东南飞》简介

《孔 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 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本诗选自南朝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 首长诗”。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地爱情 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压迫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四、情结结构

1.高2005级教材看法:见课文分析。

2.高2002级教材:依照情节发展,给每一个部分拟一简短标题,即思考和练习一。

托 物起兴(1段)→兰芝自诉(2段)→仲卿求情(3-6段)→决心自遣(7-8段)→拜别阿母(9-10段)→夫妇明誓(11-12段)→兰芝见母 (13段)→兰芝拒婚(14-19段)→阿兄逼嫁(20-24段)→生人死别(25-27段)→仲卿别母(28-30段)→两人殉情(31-32段)→化 鸟双飞(33段)

【说明】高2002级教材为33段;高2005级教材为32段,将原教材的17、18段合并为一个段。

五、课文分析

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被)仲卿母所遣,(兰芝)自誓不嫁。其家逼之,(兰芝)乃(就)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仲卿)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①川师大:哀悼;②蒋念祖: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悼)之,(时人)为诗云尔。

【译文】东汉末年建安时期,庐江府小官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仲卿的母亲休弃,发誓不再嫁人。她娘家逼她改嫁,她就投水自尽了。仲卿听到妻子投水而死的消息,也在院中的树上吊死了。当时人们为他们的遭遇感到痛心,就作了这首诗,如此而己。

【分析】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概括了全诗内容,交待了成诗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本诗属“诗序”。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高2005级教参: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高2002级:序曲以孔雀失偶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

【译文】孔雀向东南方向飞去,(它顾念伴侣),每飞一程就徘徊一阵。

【补 注】1998年8期《语文月刊》:明代徐渭《奉师季先生书》:“《诗》是‘兴’体,起句绝无意味,自古乐府亦已然。乐府取民俗之谣……此真天机 自动,触物发声,以启其下段欲写之情,默会亦自有妙处,决不可以意义说者”……“孔雀”两句,不过是“取民俗之谣”,“启下段欲写之情”而已,“比喻夫妇 离别”这层意思,是绝对拉扯不上去的。

(一)第一部分(2节)兰芝自诉(开端)

2.“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 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 被逐作铺垫。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副词,表示互相,彼此)见常日稀。鸡鸣(1至3时)入机(织 布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爱劳动,很有成绩),大人故(既显示了焦母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语言委婉而率真,性格柔顺却刚强) 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此处译为 “我”)遣归。”(兰芝忍无可忍,自请回家,坚决果断。“不堪”,表示忍无可忍。“徒留无所施”的“徒”,“及时相遣归”的“及时”,鲜明地表现了兰芝的 明事决断。自请遣归的原因:一则“贱妾留空房”;再则“君家妇难为”,不堪凌虐。因此兰芝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平日,兰芝如何忍辱负重;眼前,又是怎样 的迫不得已!激愤之情,溢于言表;难言之隐,尽含其中)

【译文】“(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绢,十四岁就学会裁剪衣服,十五岁就能弹奏箜 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就做了你的妻子,心中常常痛苦难过。 你既然担当庐江府里的小官员,遵守府里的规则,专心不移。我常常留守空房,两人见面的日子非常稀少。每天雄鸡打鸣就要上机织绢,夜夜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 织五匹,婆婆故意刁难,嫌我动作迟缓。不是(我)织帛动作缓慢,(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我忍受不了婆婆的使唤虐待,即使留下也没什么用处。你就可以去禀 告婆婆,趁早把我休弃回家。”

【分析】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二)第二部分(3~12):夫妻誓别(发展)

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第一层: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3~7段)

3.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福相命相),幸(幸亏幸运)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译文】仲卿听到兰芝的诉说,到堂上禀告阿母:儿本来生就一副穷命相,幸好娶得这样一位好媳妇,结婚后共同生活,黄泉之下也要成为相亲相爱的人。(我)同她一起生活才两三年,婚后的生活不算很长。她的行为并没有不正当的地方,哪里料到招致您不厚待她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