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六章 课程

601、我国的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602、简洁的说,(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603、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

604、美国学者(博比特)对(系统课程理论)的诞生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18年,他出版了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605、(拉尔夫.泰勒)对课程理论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他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

606、编织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步骤,所以泰勒的课程编制模式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607、现代比较有影响的课程理论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布鲁纳、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卢梭《自然主义》、杜威《儿童经验主义》、罗杰斯《人本主义》;(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不莱梅尔德、巴西的弗莱雷)。

608、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和(具体课程的编制)。在我国,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层面。

609、课程计划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制定的依据是(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