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024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解析尚未发布,发布之后小编会第一时间更新,以下为2024上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证真题《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解析。

202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真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幼儿注意稳定性差表现在(   )。

A.注意的选择性差

B.有意注意时间短

C.注意范围小

D.注意分配的能力差

1.【答案】B.有意注意时间短

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在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题干中幼儿注意稳定性比较差,主要表现在有意注意时间短。B项正确。

2.下列不属于新生儿本能的是(   )。

A.宽食行为

B.抓握反射

C.踏步反射

D.膝跳反射

2.【答案】D.膝跳反射

解析:本题考查无条件反射。新生儿主要以无条件反射(先天本能)的方式来适应新环境。膝跳反射是指当膝关节半屈和小腿自由下垂时,轻快地叩击膝腱,引起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作急速前踢的反应。因此,膝跳反射不属于新生儿本能。D项正确。

3.幼儿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   )。

A.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B.获得读写能力

C.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D.扩大识字量

3.【答案】A.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语言领域的内容。《指南》语言领域的概述中提到: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因此,幼儿阅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阅读兴趣与习惯。A项正确。

4.一个人表现出来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是(   )。

A.气质

B.性格

C.个性

D.社会性

4.【答案】C.个性

解析:本题考查个性的含义。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题干中的描述体现的是个性内涵。

A项: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由生物遗传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社会性(有时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并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5.(   )维生素的缺乏容易导致婴幼儿患佝偻症。

A.维生素D

B.维生素C

C.维生素B

D.维生素A

5.【答案】A.维生素D

解析:本题考查缺乏维生素引起的病症。维生素 D 能够促进小肠吸收钙和磷,具有抗佝偻病的作用。维生素 D 缺乏可以引起佝偻病和手足抽搐。因此,缺乏维生素D容易导致婴幼儿患佝偻症。A项正确。

6.幼儿园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B.提高动作技能

C.增强幼儿体质

D.丰富健康知识

6.【答案】A.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健康领域目标指出:①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②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③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④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目标内容说明健康教育是全面的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同时健康领域的指导要点指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更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A项正确。

7.幼儿在受到过度表扬,或被要求在陌生人面前表演自己时,会明显感到不好意思,这反映了幼儿(   )。

A.自我意识的发展

B.自我控制的发展

C.积极情绪体验的发展

D.合作行为的发展

7.【答案】A.自我意识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三方面。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自卑、自责、羞愧感等。题干中由于过度表扬等表现出的不好意思体现了这一特点。A项正确。

8.现场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最重要的依据是(   )。

A.教具的丰富性

B.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C.幼儿的表现

D.教育过程的有序性

8.【答案】C.幼儿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相关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教育评价部分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C项正确。

A、B、D三项:均属于教育工作评价考察的方面,但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9.《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五大领域目标及其各年龄段的典型表现的主要作用是帮助老师(   )。

A.评价目标的达成度

B.掌握训练标准

C.了解发展规律,建立合理期望

D.分领域落实教育目标

9.【答案】C.了解发展规律,建立合理期望

解析:本题考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部分第二条:《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C项正确。

10.福禄贝尔强调(   )。

A.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B.游戏的重要性

C.作业的重要性

D.感觉教育的重要性

10.【答案】B.游戏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的教育家,认为游戏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他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一切未来生活的胚芽”;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也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并在幼儿园的教育方案中把游戏作为主要活动,B项正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户外活动时,幼儿玩得很高兴。部分幼儿已满头大汗,脸色通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该怎么做?

11.【参考答案】

(1)户外活动要遵循适量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是指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调节幼儿的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提高身体运动的机能,保证身心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的特点是:强度较小、密度较大、时间较短、急缓结合、动静交替。

(2)要根据身体锻炼的内容、运动项目的特点及幼儿年龄的差异,合理地确定身体锻炼时的“量”。户外活动时,学前儿童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担,根据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学前儿童户外体育活动中,小班的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15~20分钟,中班为20~25分钟,大班为25~30分钟。

(3)要利用测心率和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等方法,了解运动负荷是否合理,以便灵活地调节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4)在运动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关注个别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活动中满头大汗,脸色通红,出现一副很疲劳的样子,表明活动量过大,应适当减少。个别体弱幼儿,可实行间断活动的方式。对出汗量大的学前儿童和体弱幼儿,活动时可在他们背后垫一块干毛巾,以便于汗水的吸收,避免活动后着凉。

(5)活动后,教师应该组织学前儿童做好放松和整理活动,做好器械的整理工作,保育员要及时擦拭学前儿童身上的汗液。根据需要调节空调温度,给学前儿童增减衣服。

12.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2.【参考答案】

幼儿观察力初步形成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随年龄增长和教育影响而逐渐发展,培养幼儿观察的目的性,要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

学前儿童,特别是小班孩子的观察常常不能持久,很容易转移注意的方向和对象,到中班,特别是大班,幼儿的观察时间才能逐渐增加。

(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

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观察的特点和突出问题。学习活动要求观察精细,经过系统的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升。

(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

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

三、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13.什么是续编故事?如何评价幼儿续编故事的能力?

13.【参考答案】

(1)续编故事是语言领域讲述活动的一种类型,是指在原有的故事情节基础上,继续创作新的故事内容的过程,以延续原故事的发展。或者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照一定的提示,从已有的条件出发,去推想故事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充分展开想象,构思适当情节,把原有故事接续下去,形成一篇完整的故事。

续编故事可分三种类型:①编结尾。教师将故事内容基本讲完,由儿童编结尾。②编中段。教师讲开端和结尾,由儿童编出故事的发展。③编中段和结尾。教师只讲故事开端,由儿童续编至结尾。故事开头的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生活题材,一般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事件,并有伏笔,以提供多方面发展情节的线索。

(2)在评价幼儿续编故事的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续编故事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评价不同年龄班活动时的侧重点不同”。

a.小班活动的重点为编结局,即幼儿根据个人对故事情节、人物、主题的理解,在故事即将结束时为故事想象编构出一个结局。b.中班活动的重点为编高潮和结局,即编“有趣情节”。教师在讲到故事的高潮部分时突然停止,并提示幼儿发挥想象,编构接下来的部分。c.大班活动的重点为编完整故事。到了大班,幼儿编构故事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大班幼儿尝试编构完整的故事。

②对幼儿编构的故事要求不必过高,只要具有人物、情节、对话和主题等基本构成要素即可。

③在评价时还应注意幼儿故事续编的完整性、流畅性等。

④另外,在《指南》语言领域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教育建议中指出:

a.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

b.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

c.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

因此在评价幼儿续编故事的能力时,应注意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对故事内容进行续编。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4.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桌子上放了一个三座山的模型,工作人员从各个方向给模型拍了照片,请幼儿坐在桌子一边,在他对面放一个布娃娃(见下图),让幼儿从所有照片中找出帮布娃娃看到的模型照片,结果幼儿选出的是自己位置上看到的模型照片。

问题:

(1)请问这个实验反应了幼儿思维怎么样的特点?

(2)请列举2个日常生活中反映幼儿这种思维特点的事例。

14.【参考答案】

(1)实验中儿童选出的是自己位置上看到的模型照片,这说明儿童认为玩偶看到的东西应该和自己是一样的。由此可见,儿童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也就是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不能“采择他人的观点”。

该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中的“前运算阶段”,由于没有真正掌握物体的要领,不能依据事物的客观联系和关系来解决问题,只凭自己的个别经验、个体意义的象征进行思考,因而是自我中心的。该阶段主要的特点为:自我中心性、思维不守恒、思维不可逆、泛灵论、集中化思维。

(2)自我中心性的生活中的事例如下:

例子1:幼儿在晚上跟妈妈走路的时候会跟妈妈说“我走,月亮就走,我停下来,月亮也跟我停下来”。

例子2:幼儿在妈妈生日的时候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汽车送给妈妈,他认为“我喜欢,那么妈妈也会喜欢”。

其他的表现比如经常使用代词、自我中心性的认知性别角色也能体现出2~7岁儿童的自我中心性。

15.午睡起床时,大部分幼儿已穿好衣服陆续进入活动室,刘老师发现平时起床速度较快的莉莉还躺在床上,就轻轻走到莉莉床边,亲切地抚摸她的头说:“你不舒服吗?”,莉莉紧张地摇摇头。刘老师悄悄伸手摸莉莉床上的褥子,发现湿湿的,便凑近莉莉的耳边轻声说“没事的,尿湿了,擦擦身体,换一套衣服,把褥子晒晒就好了”,刘老师边帮莉莉擦洗,换衣服,边对旁观的幼儿说:“莉莉出了好多汗”,离园前,刘老师将晾干的睡衣递给莉莉,莉莉开心地笑了。

问题:请评析刘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优点?

15.【参考答案】

刘老师的做法保护了幼儿的人格尊严,进行了保教结合,建立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1)刘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幼儿园一般教育原则中的尊重儿童人格尊严。教师要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幼儿会羞怯也会懊恼,教师不能伤害幼儿自尊。材料中,刘老师看到莉莉的紧张的反应后便悄悄地摸床,凑近轻声地说,并对旁观的幼儿说:“莉莉出了好多汗”,维护了莉莉的自尊。

(2)刘教师做法体现了幼儿园特殊教育原则中保教结合的原则。保育和教育工作应该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保中有教,教中有保。材料中,老师发现莉莉尿床后,没有交给保育老师,而是自己亲自帮助莉莉擦身子换衣服,照料了幼儿的生活,体现了保教合一。

(3)刘老师的做法有助于幼儿获得关爱和安全感。幼儿可以体验到来自幼儿教师的关爱,从中获得精神需要的满足和安全感。材料中,刘老师面对有异常行为的莉莉亲切地抚摸头进行询问,耐心安慰,换衣服,晒被子等行为使幼儿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让莉莉感受到了安全,有了依靠。

(4)刘老师的做法有助于幼儿之间建立同伴关系。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材料中,旁边幼儿观看的时候,老师说了善意的谎言,维护了莉莉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不会引起其他幼儿的嘲笑。有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5)刘老师能够及时关注幼儿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察觉到幼儿的需要。材料中刘老师发现平时起床速度较快的莉莉还躺在床上便过去询问,体现了老师对幼儿的关注。

五、活动设计题(本大题有1小题,共30分)

16.请为大班幼儿设计一个教学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要求:写出活动的方案,包括活动名、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16.【参考答案】

大班科学领域数学活动《比一比》

一、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乐于探索生活中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体会量的相对性的有趣。

2.技能目标:能用目测、比较等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大小,在活动过程中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得到提高。

3.认知目标:初步感知长短、大小的相对性,了解量的相对性的特性。

二、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初步感知长短、大小的相对性,了解量的相对性的特性。

2.活动难点:能用目测、比较等方法区别物体的长短、大小,提升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

三、活动准备

1.物资准备:黄豆、苹果、柚子各一个;长短不同的绳子若干;硬纸板、剪刀、彩色装饰纸、胶水(胶带)若干。

2.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比较过物体的大小、多少。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谜语导入

教师说谜语,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谜底。

谜语:身穿黄衣裳,体圆像珍珠,房间像小刀,又像弯月亮,兄弟姐妹多。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来猜一猜它是什么?没错!就是黄豆,你是怎样猜出来的呢?

(二)展开部分

1.教师出示黄豆、苹果、柚子各一个,幼儿感知物体大小的相对性。

(1)教师先后出示黄豆、苹果,请幼儿比一比谁大谁小。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好朋友,他们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他们是黄豆宝宝、苹果宝宝,请大家迅速告诉老师谁大谁小?

(2)教师再次出示苹果、柚子,请幼儿比一比谁大谁小。

师:小朋友们,还有一位好朋友迫不及待跟大家见面,他是柚子宝宝,请大家迅速告诉老师谁大谁小?

小结:苹果比黄豆宝宝大,但是和柚子宝宝相比,苹果宝宝就小了,这就是物体大小的相对性。

2.幼儿进行实验,探究物体长短的相对性。

(1)教师将幼儿分组,分成了汽车组、火车组、飞机组,给每组小朋友分发长短不同的绳子若干幼儿探索操作,发现物体长短相对性的有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长短不同的绳子若干,大家比较一下,谁比较长?

谁比较短?

(2)幼儿互相交流,将自己的发现大胆告诉同伴、老师。

师:有没有比较出来谁短谁长?你们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小结:物体长短具有相对性,绳子长短的比较也需要看跟谁进行比较。

3.排排队

(1)教师出示四个长短不同的跷跷板,请幼儿按照从长到短、从短到长进行(2)幼儿通过观察说出找出最短和最长的跷跷板。

(三)活动结束——教师总结结束

教师总结:量的相对性是比较的两两对象的不同,量的特征也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我们常见的物体多少、高矮、宽窄、长短、薄厚等都具有量的相对性。例如,小明与小红比,小明高小红矮;但小明与老师比,他又成为矮的了。小朋友们可以在生活中多多发现,多多探索。

五、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至家庭,请幼儿回到家与爸爸妈妈一起探讨生活中量的相对性。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