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022年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综合素质(中学)真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肖老师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学生学科层面知识,还有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她在日常工作中也以此为动指南,这说明肖老师所处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是(    )。

A.虚拟关注阶段                       B.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C.生存关注阶段                       D.任务关注阶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叶澜教师成长五阶段,其中自我更新关注阶段的老师可以关注学生整体发展,有意识地自我规划。题干中肖老师关爱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了自我更新关注阶段。故正确答案为B。

2.初一(6)班的康老师跟同事抱怨:“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怎么也学不好,他们到了初二,初三肯定跟不上。”康老师的这种说法(    )。

A.忽略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B.忽略了学生发展的不可逆性

C.忽略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             D.忽略了学生发展的未完成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观。学生观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可以容错。题干中康老师没有看到这一点,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未完成性。故正确答案为D。

3.某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市里的老师录制课堂的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农村教师作为教学资源,该做法(    )

A.合理,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B.合理,有助于教师流动

C.不合理,忽略了学生差异             D.不合理,干扰了教学程序

【答案】A

【解析】教育行政部门的做法合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

4.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陈老师从大量名家名篇中为学生精选阅读材料这说明陈老师具有(    )

A.良好的课程设计与评价能力           B.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C.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D.良好的课堂观察能力

【答案】C

【解析】教师优化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形式,体现了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

5.下列选项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的是(    )

A.国家教材委员会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D.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答案】D

【解析】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故正确答案为D。

6.县民政府不顾薄弱学校实际需求,将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到两所优质初中。该县级政府的做法(    )

A.合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B.合法,县级政府有权自主管理

C.不合法,应当均衡教育资源           D.不合法,应当平均分配教育资源

【答案】C

【解析】不合法,应当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7.汪某就读于某师范大学数学教育本科专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他可以享受(    )

A.医疗补贴                           B.购房补贴

C.专业奖学金                         D.国家奖学金

【答案】C

【解析】专业奖学金。

8.为改善办学条件,某中学要求所有在校师生按比例集资捐款,用于购买图书资料及教育设施设备。对于该校的行为,应由教育行政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    )

A.民事制裁                           B.行政处罚

C.刑事处罚                           D.行政处分

【答案】D

【解析】行政处分。

9.因外出出务工,初中生琳琳的父母不能履行对琳的监护职责。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他们可以采取的做法是(    )

A.指定琳琳所在学校代为监护           B.委托琳琳的伯父代为监护

C.要求当地人民政府监护               D.要求当地民政部门代为监护

【答案】B

【解析】委托琳琳的伯父代为监护。

10.13岁的初中生购买网络游戏装备曾多次盗窃学校财务,对于王某的行为可以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                 B.送专门学校进行矫治

C.处以有期徒刑和罚金                 D.由家长和学校严加管教

【答案】C

【解析】处以有期徒刑和罚金。

11.中学生小卓逃课想去网吧,正在翻阅围墙时,听到有同学说老师来了,由于精神紧张从墙上掉下来导致右脚扭伤,关于这一事故中学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                 B.学校应承担连带责任

C.学校应承担补充责任                 D.需要应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A

【解析】学生逃课去网吧,本身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学校行为并无不当,故不承担责任。

12.因未能及时缴纳住宿费,学生沈某被班主任取消了参加运动会的资格,陆老师这种做法(    )

A.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

B.体现了学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

C.侵犯了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

D.侵犯了学生在学生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侵犯学生类型。教师不允许学生参加运动会,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故正确答案为C。

13.某中学在招聘新教师时,对拟聘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依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对该人心理健康测评结果,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应作为教师聘用的重要参考

B.应作为教师聘用的前提条件

C.应作为教师聘用合同的内容

D.应作为教师聘用的直接依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第10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开展拟聘人员心理健康测评,作为聘用的重要参考。故正确答案为A。

14.孙晓波经常被王老师在课堂上点名批评:“孙晓波又迟到了”,“孙晓波的试卷订正总是有错误”,孙晓波跟同学说:“老师天天训我,让我很没面子,我就更要给他添点乱子。”该事例表明王老师应该注意(    )

A.优化处分的方法                     B.重视学生的学习

C.加大惩罚的力度                     D.尊重学生的人格

【答案】D

【解析】尊重学生的人格。

15.一年来,任老师的家人接二连三地生病住院,她每天下班后都要到医院去照顾。可是她还是认真地上好每一堂课,耐心地解答学生的困惑。任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师职业行为选择标准是(    )

A.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B.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C.根本性与确定性的统一               D.全局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道德行为选取的特征,道德行为的选取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教师道德行为选取的标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教师道德行为的选取标准是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只有A选项符合道德行为的选取特征,故正确答案选A。

16.学生晓齐连续几天没有按时上交数学作业,李老师主动与家长联系,了解情况后提出优化家庭学习环境的具体建议。李老师的做法体现的家校合作要求是(    )

A.教师应承担对家庭教育的管理职责

B.学校教育应保持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C.家庭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D.家长应服从教师的教育要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家校合作。家校教育应保持利益的一致性。

17.图1是古代士大夫玩的一种投掷游戏,同时也是一种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直至明末都较为流行。该游戏是(    )

 

A.射覆                               B.藏钩

C.投壶                               D.击壤

【答案】C

【解析】投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在战国时期较为盛行,尤其是在唐朝,得到了发扬光大。投壶是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18.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 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 17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和范围,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文物”系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

A.铭文                               B.洞窟

C.碑雕碑画                           D.人类工程

【答案】D

【解析】A,B,C三个选项属于文物系列,D选项属于遗址系列。

19.我国古人善用对联吟咏杰出历史人物。“志规《出师表》,好为《梁父吟》。”这副对联所说的三国时期的人物是(    )

A.冯懿                               B.诸葛亮

C.刘备                               D.周瑜

【答案】B

【解析】“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父吟”是郭沫若赞扬诸葛亮的一副对联。意思是诸葛亮的伟大志向在《出师表》中可以发现,他的淡泊之心在《梁父吟》中得到很好的表现。

20.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两千多年结束事件,以推翻封建制度为目标的是下列近代历史(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答案为C;戊戌变法是维护清朝统治的,A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反对洋人,B错误,新文化运动只是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而没有摧毁封建思想,D错误。

21.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告正式成立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美利坚合众国的纲领性文件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邦宪法》

【答案】B

【解析】1776年7月4日,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是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宣告独立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称赞它是“第一个人权宣言”。

22.“五经”为五部儒家经典,其中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古代学子的必修科目。下列选项中,含有《吕刑》的经书是(    )

A.《书》                             B.《诗》

C.《礼》                             D.《易》

【答案】A

【解析】《吕刑》原本今已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是吕侯制定法律后遗存的官方档案文献。而作为法典的《吕刑》,其原件已失传,但其有关内容由于《尚书·吕刑》篇得以保存下来。在《尚书·吕刑》中,记载着触犯刑法的人可以上交一定财物而免除一定的刑罚。

23.《论语》 有很多教育思想的言论。下列教育名言不出自《论语》的是(    )

A.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B.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答案】C

【解析】ABD均出自于《论语》,C选项出自韩愈的,《师说》。

24.导分是在原始分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百分制度标准分数。如果一名学生的物理测验成绩为 85分,班级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12,则该生此次测验的标准分数是(    )

A.0.25                               B.0.96

C.82                                 D.83

【答案】A

【解析】标准分数=(85-82)÷12=0.25

25.在教学的学业测试中,老师们常用Excel来统计学生各科的平均成绩。图2中,在B5处输入“=AVERAGE(B2:B4)”,如果直接复制粘贴到D5处,则下列数值显示正确的是(    )

A.93                                 B.62

C.30                                 D.40

【答案】A

【解析】average表示求平均值,表示的是(B2+B3+B4)÷3=85,直接复制到D5后,答案等于(90+96)÷2=93。

26.在Word 编辑状态中,特殊符号(如"℃"或“好”),下列选项中,可实现此功能的是(    )

A.编辑                               B.插入

C.格式                               D.试图

【答案】B

【解析】在插入中选择符号即可添加。

27.在Excel 中,用鼠标点击工作簿中的“Sheet1”标签,不能实现的功能是(    )

 

A.插入一个工作表                     B.删除一个工作表

C.重命名一个工作表                   D.打印一个工作表

【答案】D

【解析】右键单击后,无“打印一个工作表”这个功能。

28."下列选项中,与“手机”和“电话机”两概念的关系一致的是(    )

A.“自行车”与“摩托车”             B.“红色”与“红墙

C.“学生”与“***宝”                D.“教师”与“女教师”

【答案】A

【解析】“电视机”和“电话机”是都属于家电,并列关系。“自行车”和“摩托车”都是交通工具,并列关系。

29.按照给出图形的逻辑特点,下列选项中,填入空白处恰当的是(    )

 

A.如图所示                           B.如图所示

C.如图所示                           D.如图所示

【答案】C

【解析】里面与外面图形保持一致。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4分,共42分)

30.材料: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中死记硬背,学生不喜欢上历史课的状况,吕老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他在上课时没有构泥于课本知识的灌输,而是让学生与历史人物做一次“身价互换”:假如你是张良,当一个老人让你到桥下检鞋子时,你会怎么做?如果检上来,又让你帮他穿鞋,你会怎么做?你和张良的选择否一样?

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吕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共产党人、爱国志士等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思考“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怎么办"等问题。

在吕老师的课堂上同学们时而引经据典开展讨论,时而穿越时空“还原”历史或重构”历史,吕老师的教学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因为吕老师而喜欢上了历史这门学科。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老师的教育行为。(14 分)

30.【参考答案】

材料中吕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体现了素质教育观的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

(1)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上看,①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②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④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材料中的吕老师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做身份互换,穿越年代,还原历史,并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可见,该老师的做法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讨论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2)从教的方法上看,素质教育强调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材料中的吕老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

31.材料:

佟老师的物理课总是很受同学们欢迎。在教“物体间摩擦系数”这个主题时,他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把一个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否推动它?“学生们感到新奇,饶有兴致地进行探索。有时候,他还带领学生去附近的企业参观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在某次教学研讨中,年轻老师向他请教教学经验时,他说:”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教师应该做到“四要”:要了解学生、要吃透教材、要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把握好教学节奏。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学习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而后,他们会围绕具体主题,分头提出教学实施思路,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设计。年轻教师很喜欢这样的研讨。

佟老师坚持阅读物理教学的最新论著,还会利用暑假到大学和研究所参加相关研讨活动。有时还自费去参加前沿培训。有人问他:“您已经是名师了,还参加这些培训啊?”他说:“学习既能让学生受益又能让自己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问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佟老师的行为。(14 分)

31.【参考答案】

材料中佟老师的教育行为是正确的,完全符合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案例中佟老师能够带领学生去实地考察,促进知识被学生多方位的应用,体现教师对工作高度负责,深耕教学。

(2)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老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案例中佟老师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点,促进了学生兴趣的发挥与好奇心求知欲的满足。

(3)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案例中佟老师能够将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体现了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工作的结合。

(4)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佟老师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综上所述,材料中老师践行了教师职业道德,值得我们肯定。

32.材料:

儒家伦理的原生形态是家庭伦理,这种说法包含两重意思:其一,它首先是针对家庭的人伦关系而提出的;其二,其核心观念后来被投射到对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的理解。众所周知,这种伦理实践的原始面貌,呈现在《论语》的记述之中,其基本范畴是仁。而关于仁的伦理意义,最直白的说法,是”仁者,爱人“。但作为爱的对象,"人”的含义略嫌笼统。不过,它的问题不是赵纪彬说的只是指向上层社会的“人”,而不包括社会下层的“民”,从而这种感情是有阶级性的。儒家提倡“爱有差等”。最根本的爱是对己亲而言。它是血缘的,而不是阶级的。《说文》训“仁”为“亲”。段玉裁引注《中庸》“相人偶”并释之曰:“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故爱人,首先就是亲亲。但为何从亲字开始,则仍可考究。《说文》:“亲,至也,从见,亲声。”段玉裁注为:“至部曰:到者至也到其地日至,情意展到日至,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语之亲。”造字原意取眼光所向,视线与目标相切之义其引申义便是主体与对象无距离,无中介,直接相即的意思。《广雅·释亲》诸条目中,亲属31条,身体则有42条。后者从结胎到出生,从头颅身躯手足到内部器官,各种部位应有尽有。由此可推,亲的本义是自身。现代汉语的用法也保留这一意义,故有亲身、亲自、亲手、亲眼、亲历、亲证,以及亲切、亲近、亲热、亲密、亲爱、亲情等说法。前者是本位,后者是因关系而派生的感情。结婚称为成亲,就是把本来非亲非故的俩人,确定为能相亲相爱的生命伴侣。而“父母者,情之最至者也,故谓之亲。”是因为子女的身体就是父母派生而来,人世间没有任何关系的密切程度超过这种亲子关系。传统五伦中,便有三伦属于家庭关系。父子、夫妇、兄弟,均系一家之亲。亲子之间的亲或爱,是人类的天性,它是自然的,不需要更高的理由,所以我们也把这种亲人之间的美好感情称作天伦之乐,儒家从它提升出一种最基本的伦理规范,叫作孝。"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论语》中有大量“问孝”的例证。本来,亲子之间的爱是双向的,有时也概括为父慈子孝。但孔子为何几乎单方面强调老的意义呢?对此历来解释疏略,可以推测的话,原因就在于这两种对成的感情,牢固的程度是不对称的父母生子,如果不爱不养,孩子就没有活下去的机会。常理上,只要子女成长,就有爱的感情与表现存在。因此几乎不必强调,要重视的只是教与否的问题,如后来《三字经》说的“养不教,父之过”,但子女对父母则不一样尽管在成长中滋生了感情,但程度可能是不匹配的。此外,一对父母可能是多个子女,故从责任上讲,也会因分摊而削弱。儒家强调孝一边,从功能上讲,就是平衡这种相亲相爱的感情。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观察,也印证这种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因为养育,保护和引导她所生育的人的责任落在母亲身上,这种关系决定着要有一段很长的时间,直至她所生自的人能够自己供养自己,保护自己,引导自己。但是同时,在这种进步的过程中,他对母亲依赖的必要性就愈少,并且使得分开愈来愈有可能。然而这种倾向又是为另一种倾向所抵消,或者所妨碍,即被相互的习惯和相互给予的欢乐的记忆,尤其是被孩子对母亲的关怀和辛劳的感激之情所抵消或妨碍,这种能够阻止成长的孩子同母亲疏离的那种“孩子对母亲的关怀和辛劳的感激之情”,在儒家文化中,就被称作“孝”心。虽然父家长制时代的儒家,常用“父子”代替“亲子”,但并不意味着,在孝的情感中对父母有分别的要求。孝有基础,但不必然会长久保持,充分发展,因而需要引导。亲子互爱所达致的平衡,既是同时态的,更是动态的。施爱是一种行为,它以情感为前提,但靠能力得以完成。当父母年轻,子女幼稚的时候,只有父母才具备能爱的条件,可是当子女成长而父母年迈的时候,爱的能力转移到子女身上,儒家讲孝亲,情感的培养固然要从小开始,而培养过程就在于父母对子女施爱,在三年未“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的时候进行。但真正强唱或提出孝的要求的,则应是子女在成长以后具有爱的力量的时候。我们说爱不是单向,而是动态平衡的,不在于子女的孝是对父母的慈的回馈,而且还在于,每一个人一生中都先后扮演子女与父母两种不同的角色,故总体上,两种情感是统一的。既当子女又当父母的中年人,最能体会这种双向的情感。当然,亲情的回馈不是交易,不但养育子女不能计算投入与收益,孝亲也非实际债务的偿还。否则,儒家对葬、丧礼的讲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学而》)的要求,便是不可理解的。因为交易的对象已经不存在,支付或偿还无人来确认,儒家讲慎终追远,正是把这种伦理提升至宗教情感的高度,来看待在具体的孝亲行为中,爱是无条件的。因此,不仅亲子之间,长兄(姐)与小弟(妹)之间,关系也依此而来。因此,在家庭中,孝悌也可以相提并论。把颜回说的“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理解为亲属之言就因为他表达了这种爱的无条件性。人的生活首先是家庭生活,而在古代社会交通不便,交往缺乏的条件下,家庭也是基本的生活范围。因此,家庭伦理就是基本的行为伦理。但是,下文的论述将表明,家庭伦理的意义,并不止于家庭,也非限于古代。熟人不需定义,但类型是多样的。亲戚、邻里、同事、朋友、师生,都是熟人。亲戚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一旦关系疏远,亲人就向熟人转化。邻里就是地续关系,没准是而缘关系转变而来的。同事是工作关系,朋友,师生则有神关系的味道。儒家重家庭,但关怀没有局限于家庭。因此,除孝悌之外,《论语》还有其他社会伦理观念的提出如忠与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主忠信,无友不如者。”(《论语·子罕》)忠是忠于职守,尽自己的能力为服务对象工作,无论对国君或国家,甚至某种团体,均要求如此。在孔孟时代,忠还不是对权力的无条件服从,士是否服务于具体对象,应当或者可以考虑道义上是否正当。一旦关系解除,这种服从尽职的要求就不存在。信则是可信赖的品行,要求心口如一,言行一致。它从朋友关系开始,意味着在平等的社会地位间的伦理要求。家庭关系基于血缘,是不可选择的,而君臣,特别是朋友,是选择的,是社会关系。因此,忠信的要求超越家庭,是社会伦理。

(摘编自陈少明《亲人、熟人为生人》)

(1)文章分别介绍了哪些家庭伦理,社会伦理?请简要概括。(4分)

(2)文章认为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的联系和区别?请简要分析。

32.【参考答案】

(1)文章介绍的家庭伦理主要有“爱有差等”,“孝悌”,社会伦理主要有:“忠信”

(2)联系:社会伦理关系包含了家庭关系,又以家庭关系为基础发展而来。

三、写作题(共1道题,50分)

33.《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手足下。”《中庸》”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率,起步穿梭,飞跃而上。

意思是说,合抱的大树,生成于细小的树苗;九层的高台,兴起于一筐泥土。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起步。要想登上高山,就必须从低处起步。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要求: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写作,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参考立意】

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

注重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想要成功,需打好基础

评分标准:

一等(50-41分):符合题意且有较新颖看法,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结构严谨,文体明确,语言流畅优美,字迹工整,字体有型。

二等(40-31 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文体突出,语言通顺,字迹清楚。

三等(30-21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单薄,行文幼稚,感情稍造作;结构基本完整,文体基本符合,有语病,字迹较潦草。

四等(20-11 分):偏题意,缺乏中心,内容空洞,缺乏逻辑,感情虚假;结构混乱,文体不明,语病多,字迹难辨:字数未达到要求。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