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说教材

过渡语: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与基础,首先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由“农业的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水利设施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四个子目构成,主要讲述了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过程和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二、说学情

过渡语:除了对教材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读之外,还需要对学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他们的历史知识结构相对完整,但是刚刚接触专题史,不善于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还有一定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农业的产生、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的基本史实,知道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和影响,提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知道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负责老师微信66746005领取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语: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的教学重难点设计如下:

【重点】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表现。

【难点】

对小农经济的认识和评价。

五、说教学方法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为此我采用创设情境导入法导入新课。

我会朗诵《悯农》这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且引导:诗里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那农业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诗歌导入,营造历史情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拉近学生跟历史之间的距离,也为新课的讲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农业的起源

为了将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课堂,我会讲述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提问:古代中国农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得出:原始农业是从采集转向了种植。

接着我会展示河姆渡遗址碳化稻物以及六畜的图片,并提问:结合图片和教材中的史料,从地域和产业结构两方面思考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概况是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我会从地域差别、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总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我会展示石锄石镰、战国的铁制工具以及汉代耕作画像砖等图片,请学生思考: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它们是如何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着什么意义?学生回答后我会帮助学生按照原始时期——文明时代——商周——春秋战国——西汉——唐这样的时间线索进行整理。最后我会补充: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接着我会引导:除了生产工具的改进之外,还出现了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三)水利设施逐渐完善

在讲述水利设施逐渐完善这一知识点时,我会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接着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学生明确: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我会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为什么要修建呢?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得到答案后,接着会继续出示史料,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用5分钟的时间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么意义呢?小组代表回答后,我会总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20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功效。

对于黄河的治理,我会引导学生明白黄河对于农业发展十分重要,因此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黄河的治理,并且介绍: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带来了严重的水患灾害,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黄河。此时我会展示王景治河的图片,提问:王景治河的过程是怎样的?有哪些意义?学生回答后,我会总结:具体方针是“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驯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

接着我会介绍:在边疆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也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此时会展示坎儿井的工作原理图,请学生对其进行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以及一连串的问题设置,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在讲解小农经济这部分知识时,我会提问: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在不断的进步,那在商周时期,耕作方式是怎样的呢?学生明确:耕作方式是大规模的简单协作。

我会继续引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自耕农经济,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自耕农经济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学生回答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总结,从而明确这部分的内容。

我会展示白居易的的诗篇《朱陈村》,安排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5分钟的时间思考:对于自耕农经济,我们该如何评价呢?小组代表发言后,我会进行整理:(积极)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局限)阻碍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过度剥削和压迫,自耕农容易破产。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自主合作及探究的能力。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整理。

2.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请学生观察身边的农业发展的状况,说一说现今的农业生产有着怎样的特点,下节课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开放式的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拓展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