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育心理学是我们考试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但是很多人对这门学科的起源发展及历程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几个要点。了解一下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路。

1.高觉敷主编的《中国心理学史》对孔子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作了分析,指出孔子在学习心理方面提出了“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七个学习阶段的思想;在德育心理方面,“把品质的形成也看成一个过程”,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阶段。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著的《灵魂论》(又译《精神论》)一书,是一本最古老的心理学论著。

3.从现代的观点看,亚里士多德所讲的灵魂实指生物体的机能。很明显,并不是一切生物显示同样的机能,因此,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区分为适合其相应“自然等级”的三种不同水平。在最低级的水平上,有营养的灵魂,为植物所具有。它有两种功能:通过营养维持个别植物,通过植物维持物种。动物具有一种更为复杂的容易感觉的灵魂,它除包括营养灵魂的机能外,又增加了其他机能。它们有感觉,因此有“容易感觉的灵魂”。由于感觉的结果,动物有着快乐和痛苦,所以感觉是寻找快乐或避免痛苦的欲望,感觉的结果产生了想象和记忆,欲望的结果产生了运动。在灵魂的最高等级上,出现了人类的灵魂,它除包容了其他低级的灵魂之外,还增加了理性认识和思维的能力。这就是理性的灵魂。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他著有《普通教育学》(1806年)和《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等著作。赫尔巴特接受了莱布尼兹关于灵魂单子具有活动特性的观点,认为观念也是活动的。同时,他也吸收了英国联想主义和当时力学中关于引力和斥力的概念来说明观念相互吸引和排斥的关系。他为了进一步揭示观念相互作用的规律,还提出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和统觉团(apperception mass)的概念。他认为,意识阈下的观念,只有那些与意识整体相协调的观念才可能不遇阻力而升入阈限之上。进入意识的观念,便可引起统觉。统觉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它为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5.赫尔巴特的心理学思想对教育的最大影响是,他在统觉论指导下提出教学过程的阶段论。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

(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

(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以后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

(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

(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

(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

(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

(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对全世界中小学的教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6.20世纪初,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导致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1903)的出版,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7.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