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生态因子是环境中能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态因子只是周围环境因子的一部分,如阳光、温度、水及其他生物。

(2)海拔高度、水域深度等虽然是对环境因子的一种描述,但它们并不能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其作用是通过阳光、温度、水、气压等其他因子的作用体现出来的,因而海拔高度、水域深度是环境因子而不是生态因子。

二、判断生态系统的方法?

【参考答案】

(1)一看一定空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空间。

(2)二看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各种生物和无机环境。

(3)三看相互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及生物之间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信息的传递。

三、这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对于本节课,我是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的方法进行导入,具体导入如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歇后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隐含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结合螳螂的图片提问螳螂生活哪些方面的影响?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生存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依存的呢?在学生讨论汇报基础上,点拨:对生活在田间的螳螂来说,它生长发育受到多方面因素方面的影响,从而引出环境对生物非常重要。

这样做是想通过联系多媒体创设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回顾与思考,激发学生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明确接下里的学习内容。

四、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计?

【参考答案】

根据我对本节课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互动,了解环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数据图像分析,初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问题进行探究,促进分析、推理、合作精神的养成。

高中生有一定识图分析能力,但对自主学习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待遇进一步提升,在教学中着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授课积极性。并且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需要用数学模型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设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为什么?

【参考答案】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作用和对生态因子进行分类是本节课的重点。而难点则是说明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分析温度、湿度等条件对生物生长的重要性较复杂,主要是因为学生虽然身处环境之中,但对环境与生物的关系还缺少理性认识,同时利用数学模型来理解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关系需要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是本节课的难点。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