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背景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然而,随着越来越多学校、各类市场主体的“涌入”,博物馆研学市场也越来越鱼龙混杂,不少研学活动面临诸如体验“走马观花”、文化深度欠缺、管理规范不到位等问题。近日,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

二、观点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资源的集纳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传播历史、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因此,我们应该支持这一教育观念,共同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

三、分析

如果能够将博物馆资源运用到学校教学中,一方面,实物教学和书本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且形象的感受历史科学文化,对课程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有助于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将博物馆资源引入课堂,结合展出文物讲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既符合创新性教学观念,又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增添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更多真题及资料请加小编微信66746005领取

四、实践

博物馆层面。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研究开发不同学段的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

教育部门层面。要做好文物部门和教育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同时加强对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开发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线路和课程,发挥博物馆、纪念馆实践育人作用。

学校层面。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和纪念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