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规律的含义,理解并识记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以及方法论要求。

2.通过对实例的辨析,理解规律的含义和特性,提高分析能力。

3.树立按规律办事的意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教学难点:理解并自觉做到尊重规律,造福人类。

三、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

多媒体播放新闻:《多国发现新冠病毒变异毒株》。

教师提问:看完这则新闻后,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让整个世界都改变了原来的发展行径,其实,无论是新冠病毒也好,还是世界的其它物质,它们在运动的过程中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那规律有什么特性呢?我们能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呢?今天就来学习“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新课讲授

1.规律的含义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结合课本中关于规律的含义,判断以下情况是不是规律:

情况一:幸运数字是“8”,含有数字“8”的都会给我带来好运

情况二:化学元素周期表的不断完善

情况三:苹果落地

情况四:守株待兔

学生进行判断后,教师进一步总结: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规律的客观性

多媒体展示名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同桌交流:荀子的这句话体现了规律的什么特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规律的普遍性

3.绿色消费的内容

多媒体呈现三幅图片:

图一:四季轮回图

图二: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图

图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教师提问:规律存在哪些领域中?

教师总结: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3.如何利用规律

多媒体呈现案例《科学家焦耳破灭“永动机”的神话》:

人或许能发明一种不需要任何动力就能永远转动的“永动机”,这一想法令许多人着迷。1714年,德国有个叫奥尔菲留斯的人宣布发明了“永动轮”,并当众表演,轰动一时。但后来事情被揭穿一一原来有人藏在后面转动轮子。

科学家焦耳也曾被这种大胆的设想所吸引。他曾三番五次地做实验,经过多次的失败后,他发现,要实现永动机,就需要永动机的输出功大于输入功,也就是说能够对外净输出能量。或者是永动机能够把热量百分百转化为做功,热效率百分百。但现实中没有能够达到这样效果的物理机制,同时,焦耳还通过多年的反复实验,得出了热量学最重要的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学生小组讨论:“永动机”为什么无法被制造出来?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总结:人们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而且我们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三)巩固提升

教师提问学生:学校课程的呈现和学习依据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最后师生明确:学校的做法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老师也希望大家这节课了解了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之后,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复习和回顾,巩固所学知识。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呼吁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要去尊重规律,造福人类。

作业:搜集生活中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和探讨。

四、板书设计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