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李清照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通过循序渐进地反复朗读,初步掌握词作的感情基调,了解词中深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法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词情景交融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其语言的艺术特色;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醉花阴》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愁"绪,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词作的作者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丈夫是赵明诚,婚后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李清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才女,走进《醉花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多媒体上播放作者的资料: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创作了许多令人记忆深刻的词作,主要有《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出生于书香门第,被称作才女,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而课文所选的这首词是她前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2.播放配乐朗读录音,教师指导,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理解词作的基本内容,初步把握词作的感情基调。

(三)深入研读,品析语言

问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自读上阙,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明确:描绘了屋外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而屋内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作者静静地看着这样一幅百无聊赖的画面。天气阴沉沉,白昼难捱,渲染了一种阴郁愁闷的环境氛围。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板书:愁)

问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老师读上阙,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明确:"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一个"又"字说明作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和丈夫在佳节时分隔两地。一个"凉"字,不仅写出了秋季的凉意,更是孤身一人过佳节的内心凄凉。

问3.古人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全班朗读下阙,以语文小组的分组形式谈谈对此的理解,5分钟后每个组推选一个代表发言。

明确:作者在这里将自己比作"黄花",不仅因为其形因相思瘦弱如黄花,更是因为其神如黄花清高。这样的比喻不仅描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状态,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是贴合了作者的精神气质,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问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听一遍配乐朗读录音,最后请学生句首回答。

明确:这首词的意象有:"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酒""帘""西风""黄花",阴沉沉的天气,难捱的白昼,独自看袅袅青烟出神,重阳佳节独眠,凉意透入帐中枕上,佳节独自赏菊,借酒浇愁。词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了一种阴郁愁闷的氛围,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孤寂之情。(板书:"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橱""酒""帘""西风""黄花",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结合今天所学的《醉花阴》,再去阅读一些李清照的词作,感受一下其创作在艺术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2.组织学生再一次齐声朗读一遍该词作,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醒学生多注意积累一些表达特定意义的意象,并且注重有时候同一个意象也有不同的表意,语文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工具性应该加强重视。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面试时间临近,关于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