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感知规律的含义

通过感觉器官来了解客观事物,能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人们的理解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二)感知规律的分类

1.强度律

对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

举例:①一般人对雷鸣电闪是容易感知的,因为它的感知强度很高,而对于昆虫的活动,如对蚂蚁行走的声音、蝴蝶拍动翅膀的声音就难以觉察。②花香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被感知到。

教育启示:要适当地提高感知对象的强度,并要注意那些强度很弱的对象,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

2.差异律

这是针对感知对象与它的背景的差异而言的。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

举例:①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点红就很容易被感知。②鹤立鸡群,鹤就容易被感知。③月明星稀,月亮就容易被感知。④在白幕上印白字,则几乎无法辨认。

教育启示:在进行板书设计或PPT制作时,要注意避免白底白字,或深色背景深色字迹。

3.对比律

凡是两个显著不同甚至互相对立的事物,就容易被清楚地感知。

举例:①大和小。②高和低。③粗和细。④白和黑。⑤上和下。

教育启示:在观察中要善于用对比的方法,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甚至还可以制造对比环境。

4.活动律

活动的物体比静止的物体容易感知。

举例:①魔术师用一只手做明显的动作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而另一只手却在耍手法以达到他的目的。②天空中的流星容易被感知。③晚上闪烁的霓虹灯容易被感知。④老师上课时的手势容易被感知。

教育启示:在教学中老师要灵活应用手势;在PPT制作时可以将重点用动图呈现,达到观察目的。

5.组合律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

举例:在一堆乱物件中选大小相差不远,颜色相近的若干件,排列起来比较,就可看出彼此的差异。

教育启示:在实际观察中,要把零散的材料或事物,按空间接近、时间连续、形式相同或颜色一致的形式组合起来进行观察,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在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6.协同律

指在观察过程中,有效地发动各种感知器官,分工合作,协同活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

举例:夸美纽斯就曾要求人们尽可能地运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进行感知。

教育启示:我们学习要做到“五到”,就是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目的是要通过多种感知的渠道,提高观察的效力。

(三)概念区分:

差异率VS对比率

差异率:强调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红色是感知对象,绿色是背景。

对比率:强调对象和对象的对比。如,大和小,其中大和小都是感知对象。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直播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