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先发展头部后发展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再发展小肌肉和小骨骼的现象,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C
【讲师解析】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变化的过程,具有顺序性特征。儿童身心发展按照先从头部,再发展躯干和四肢,先从大肌肉、大骨骼,再发育小肌肉、小骨骼的顺序进行,是顺序性特征的体现。
知识链接: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二是: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同一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此外,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性别、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等的差异,也表现于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
2.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 )。
A.双轨学制 B.单轨学制 C.分支型学制 D.中间型学制
【答案】A
【讲师解析】英国的学制是典型的双轨学制。
知识链接:
(一)双轨学制代表国家:英国、德国。
(二)单轨学制代表国家:美国。
(三)分支型代表国家:苏联,中国。
3.复习时,用红笔画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答案】A
【讲师解析】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知识链接:
知觉的基本特性:
(一)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时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但我们总是把客观事物作为整体来感知,即把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综合为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二)选择性,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其中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做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三)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四)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属性(大小、形状、明度、颜色等)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性,知觉的这种特征,称为知觉的恒常性。题干考察知觉理解性概念。
4.上课时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这体现了注意品质中的( )。
A.注意的范围 B.注意的分配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转移
【答案】B
【讲师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学生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体现了注意的分配品质。
知识链接: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二)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四)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的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上去。
5.小兰既不喜欢做家庭作业又担心家长责骂,这时她所面临的是( )。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B
【讲师解析】双避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知识链接:
(一)双趋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型冲突,是指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二)双避冲突也称回避-回避型冲突,指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时因不能同时避开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三)趋避冲突又称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四)多重趋避冲突又称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是指由于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
6.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就必须将车开到路边停下,这种现象是( )。
A. 从众 B.依从 C.服从 D.顺从
【答案】C
【讲师解析】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而行动的。警察要求司机停车,司机是不自愿的情况下应警察的要求去行动,是一种服从。
知识链接:
(一)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二)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服从情况下个体是不自愿的,是应别人要求而行动的。
(三)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依从行为不是自己愿意这样做,而是迫于外界强制性的压力而采取的一时性行为。
7.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
A.婴儿吮吸 B.鸭子游泳 C.学生每天做广播操 D.猴子骑自行车
【答案】D
【讲师解析】学习是通过练习和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改变。A、B是本能,C属于习惯。
8. 常常用电吹风来吹头发,却没想过用它烘干潮湿的衣服,这种情况属于( )。
A.思维定式 B.原型启发 C.功能固着 D.酝酿效应
【答案】C
【讲师解析】思维定势:又叫做心向,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做原型。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成为功能固着。酝酿效应:反复探索某一问题的解答却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几小时、几天或者几个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常常很快找到解决办法。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包括( )。
A.关爱学生 B.爱岗敬业 C.爱国守法 D.终身学习
【答案】ABCD
【讲师解析】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于2008年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规范有6条,分别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分为(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概念学习 D.并列组合学习
【答案】ABD
【讲师解析】奥苏贝尔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将知识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组合学习。
知识链接:
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又叫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并列组合学习:又叫并列结合学习,当新概念或新命题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也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产生组合关系,这种只凭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并列组合学习。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