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仿真模拟题(2)单项选择题(从下面各题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本题共 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2.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3.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4.“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5.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6.学校全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 )
A.班主任工作 
B.学科教学 
C.品德教育 
D.教学管理
7.教学是一种交往过程,是( )
A.认知过程 
B.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C.教师与学生双主体 
D.学生主导教师主体
8.体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量力性原则 
9.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
A.政治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C.理想教育 
D.生存教育 
10.“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教师榜样之中,寓德育于学生自我教育之中,寓德育于管理之中。”这体现了( )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1.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语言文字说服和( )
A.事实说服 
B.理论说服 
C.直接说服 
D.间接说服
12.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 )
A.中心 
B.基础 
C.任务 
D.途径
13.下列关于性格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 
B.性格更多地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 
C.性格没有好坏之分 
D.性格的生理机制是在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
14.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目的性 
B.认知性 
C.序列性 
D.间接性
15.ABC理论中B指的是( )
A.诱发性事件 
B.个体的情绪 
C.对事件的看法 
D.个体的行为反应
16.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这是( )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补偿 
D.感觉后效
17.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 )
A.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提高学生的成绩 
D.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18.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泛化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换说
19.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秒~4秒 
B.0.2秒~0.5秒 
C.2秒~l分钟 
D.5秒~2分 
20.思维反映的是( )
A.过去的经验 
B.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C.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D.人的愿望 
21.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 )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3.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4.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5.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6.B【解析】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7.C【解析】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因此,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8.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9.B【解析】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永恒主题。
10.C【解析】略。
11.A【解析】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它包括语言文
字说服和事实说服。
12.B【解析】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3.C【解析】性格可以做善恶评价,有好坏之分。
14.D【解析】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其具有目的性、认知性和序列性三大特点。
15.C【解析】ABC理论中A代表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代表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
16.B【解析】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为两种: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题干描述的情形就是继时对比的现象。
17.A【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8.C【解析】相同要素说是由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等人所提出的关于学习迁移的理论。
19.A【解析】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一定数量的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外界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的保持是很短暂的,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0.25—1秒,声像记忆虽超过l秒,但也不长于4秒。
20.B【解析】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21.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已能运用表象进行逻辑推理,对走过的路画出线路图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