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1.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若指导中学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请你拟定教学目标。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阅读环节。

【参考设计】

(1)《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①开篇点题。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

②层次清晰。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描写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清晰明了。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识汜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3)阅读环节设计: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自读,出示自学提纲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

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

②分小组讨论,再次品评

学生同桌两人一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

◆创设情境,精读感受

播放钱塘江潮的视频,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①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②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③议——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出示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大家各抒己见: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

④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⑤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⑥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总结回顾,再读欣赏

学完全文后,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在讲台上朗读,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与表现力。

2.请认真阅读下述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翻译这首诗。

(2)如指导中学段的学生学习,试确定教学目标。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导入环节的教学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设计】

(1)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且背诵。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次朗渎与教师讲解.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热爱之情。

(3)导人环节:

教师: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同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我去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拍了一些非常漂亮的图片。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老师眼中的洞庭湖,那同学们眼中的洞庭湖是什么样子呢?大家都查到了什么资料呢?

学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教师:同学们的介绍得很好,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占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设计理由: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既引起了学生对洞庭湖的好奇心,也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了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结合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给出配乐朗诵,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