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包括:理清文章层次,分析1~7自然段,分析因果论证方法,掌握作者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 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 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是如何突破因果论证这一重点即难点的。在 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教者从学生实际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 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 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
  第1题的设置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2题的提出做铺垫;第2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