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二个活动: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开放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往往会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 所以在这个教学环节,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为每组准备了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体,让他们利用这个长方体,通过看一看、剪一剪、拼一拼,并 结合它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 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情况如下: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 加;第二种:(电脑演示)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老师及时的点拨,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没能发现以下这种方法,我就适时地指导学生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引 导学生把长方体纸盒分成侧面和上下面两大部分,从而挖掘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底面周长×高+长×宽×2。至此,学生的认知得到升华。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
教材蕴含着许多有待学生发现的奥秘,因此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第三个活动: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培养能力。(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基础练习,照顾全面。
我让学生独立完成 “做一做”,让他们通过说理、比较,进一步巩固知识,又为解决下面的变式练习作好铺垫。
第二层:回应情景,发散思维。
这时,我又巧妙地请出聪聪,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解疑。聪聪:“包装这份礼物时,至少要用多大的彩纸呢?同学们,帮我算算吧!看谁算得快,算得妙!”
这一题既回应了情景,又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明白:当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乘4加正方形的面积乘2来计 算,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是很多的,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我还及时地教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懂得尊敬长辈、关心他人。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