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二)《第六悲怆交响曲》(第四乐章)
1、简介作品、作者
(1)师:接下来我要为同学介绍一位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他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与西欧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他创作了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等。你们猜到他是谁了吗?是的,他就是柴科夫斯基。
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著称,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乐是社会的真实写照。透过他的艺术珍品,人们不难发现他不仅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而且是一位擅长以音乐描绘心理活动的大师,探索着人生的奥秘。
《第六(悲怆)交响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钟爱的一部作品。柴可夫斯基的晚年生活,正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血腥统治的时期,人 民生活极端贫困,社会黑暗、动荡不安,这使他感到苦闷、彷徨、悲观。这部交响曲,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贯彻始终,特别是第四乐章。
2、局部欣赏
“第一主题”
(1)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主题,听完后告诉我,你们的感觉是如何的呢?
生:悲伤的、悲壮的
(2)师:那造成这悲伤情绪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唱一唱。
1、划拍唱,速度是怎样的呢?速度缓慢。
2、划旋律线唱,旋律是如何进行的呢?旋律下行。
弦乐的音色是怎样的?暗淡的。
师:下行的悲戚旋律、弦乐器暗淡的音色、缓慢的速度再加上极不稳定的和声,正是因为这些因素使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显得悲壮、激情。这是悲剧性的体验和不可幸免的死亡,其中含有抗议的激情,从而使这个主题增添了巨大而紧张的悲剧性力量。
“第二主题”
(1)聆听并思考:跟第一主题的异同。
(2)师:这一段还是很悲伤吗?为什么没有那么悲伤了呢?速度比第一主题稍快。
旋律呢?还是一直下行吗?不是了。所以第二主题展示了一段较为明朗的、抒情的旋律。这段旋律好象带有明显的安抚色彩,圆号则用变化了的三连音为其提供节奏背景。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