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教材分析

一、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框是高二哲学第二课第二节的首框。要分析本框在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首先要从本节内容在整个第二课所处的地位谈起。本 节主题是讲述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这节内容是第一节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的引申和深化,又是第三节内容(事物变化发展 是有规律的)的过渡环节和中介。因此,本节在本课的内在结构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框在第二节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本节内容的逻辑起点。在第二节的三个框题中,第一框是起点,第二框是深化,第三框是方法论。

二、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一个原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理解两个概念:运动和静止。

(3)把握三个关系,联系和运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

(4)反对两种错误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能力方面: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侧重培养学生四方面的能力。

(1)从五种运动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2)学习分析物质和运动关系时所运用的辩证分析能力。

(3)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4)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对比,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觉悟方面:

(1)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2)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教学重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因为本框的中心思想,就是讲述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是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只有明确物质是 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才能理解运动为什么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也才能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 义的科学的运动观。

2、难点

本框的教学难点有两个: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第一个难点难在:(1)为什么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除了运动以外,物质还有哪些属性,它们和运动的关系怎样?(2)第一课讲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本框又提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特性”与“属性”是什么关系?高二学生初学哲学容易把二者混淆在一起。

第二个难点难在: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运动是什么,静止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却认为,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这里提出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难以理解和把握。

学生学情分析

哲学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而高二学生只是容易把握形象思维,却缺乏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对哲学有关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则会使学生对自己丧失信心,对政治课失去兴趣。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