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学习目的

1.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3.揣摩和理解文章精彩的语言。

重点难点

1.重点

(1)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    (2)记叙的感情色彩。

2.难点

(1)两相对照的结构特点及其过渡。    (2)对三味屋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拼音:

确凿(zao)菜畦(qi)攒(cuan拗(ao) 桑葚(shen) 蟋蟀(shuai)  臃肿(yong  zhong)  脑髓(sui)  书塾(shu)  博学(b6)  蝉蜕(chantui)缠络(chanluo)  竹筛(shai)  觅食(mi)  渊博(yuan)  鼎沸(dng)人迹罕至(han)绣像(xiu)锡箔(bo)

2.解释下列词语:

(1)确凿:确实。

(2)似乎:副词。有“好像”、“仿佛”的意思,表示可能,不确定。

(3)倘若: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注意]多用于书面语。

(4)缠络:缠绕联结。缠、络同义(缠绕)。

(5)趣味: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6)牵连:本课指牵扯,纠缠。

(7)高枕而卧:成语。枕头垫得高高的安心睡觉。比喻无所顾虑。今多比喻不加警惕。也叫高枕无忧。

(8)得失:本课指成功和失败。

(9)和蔼:形容态度温和的样子。蔼:态度亲切。

(10)恭敬:对长辈或客人严肃而有礼貌。恭敬同义。

(11)质朴:朴素踏实,不做作。

(12)渊博:学识精深广博。渊:深;博:丰富。

(13)陆续:动作或行为先先后后,断断续续地进行。

(14)相宜:适合。

(15)倜傥:洒脱,潇洒,不拘束。

3.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幼时受过诗书经传的教育,稍长又喜杂览,读了许多野史杂记。1898年到南京求学,四年后东渡日本留学。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时,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任部员、佥事等职。同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兼教。1918年5月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年10月,定居上海,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近一千万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 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三、正课

1.质疑: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带有比照意味。

2.质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质疑: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质疑: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讨论并归纳:

(1)从句式上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宕开一笔为的是突出下面“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就已趣味无穷,可见园里的佳趣定然比比皆是。这是“以一概全”的写法。

(2)从描写的范围来看: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从描写的对象来看:既有植物,又有动物。

(4)从观察的角度来看:

①有好看的(视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②有好听的(听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③有好玩的(触觉):有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有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臃肿的根。

④有好吃的(味觉):有桑葚,有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5)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6)从遣词描写来看,用词十分准确、生动,形容黄蜂用“肥胖”“伏”,形容叫天子用“轻捷”“直窜”,形容石井栏用“光滑”都十分贴切。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质疑:文章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质疑: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准确地运用了哪些动词?为什么要写捕鸟?

讨论并归纳: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板书

百草园

整体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植物)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动物)

局部

单是: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动物)

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  (植物)

(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