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第五章 教育目的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人性假设是人性本善。(  )

答案:√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它的全盛时期是18、19世纪。(  )

答案:√

3.从我国教育目的的以上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始终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分向,始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

答案:√

4.英国教育哲学家皮特思曾经认为,教育理论上许多有关教育目的的论争其实不是目的之争,而是“程序原理”之争。(  )

答案:√

5.历史上出现的不同的教育目的论证明教育目的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教育目的的确定首先要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想,因此,教育目的的制定主要考虑这种主观性。(  )

答案:×

6.在社会生产发展允许的条件下,教育知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但却不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

答案:×

7.社会本位的目的论主要反映的是近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

答案:×

8.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  )

答案:×

9.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  )

答案:√

10.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只有当生产力的发展达到消灭一切分工的基础,个人和整个人类的真正的全面发展才会彻底实现。(  )

答案:√

11.教育目的是整合所有具体的教育评价标准的精神内核,也是教育评价的最高准则。(  )

答案:√

[page]

12.教育无目的论承认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  )

答案:√

13.持社会本位目的论的教育学家为数甚多,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人。(  )

答案:×

1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典型代表。(  )

答案:×

15.全面发展是排斥个性发展,因为全面发展是社会的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

答案:×

16.由于教育目的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

答案:√

17.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也出现过社会本位的目的论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功能学派”。(  )

答案:√

18.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

答案:√

19.学校教育产生以后,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的相同点在于它们都有目的性,不同点则在于学校教育具有的目的性更强。(  )

答案:√

20.教育目的的确定要受到思想家们或制定教育目的者的人性假设的影响。(  )

答案:√

21.20世纪末在中国开始的“素质教育”运动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  )

答案:√

22.学校教育的目的比一般的教育目的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  )

答案:√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万无一失?欣瑞网校教师编制培训名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协议保过班不过全退!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平台:微信 | 手机APP | 微博 | 教师编制考试交流群:273373270 | 教师资格证考试交流群:99528015   教师编制考试笔试课程 | 教师编制考试面试课程  点击咨询:

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